1977年的高考
杨遵贤
1977年的高考,是我人生长歌中一首特别的插曲,一直在我心中淙淙鸣响。
当时,我已是下放农村十多年的老知青,除了种田,还兼任大队完小的民办老师。已成家的我,从未奢望跳出“农”门。那是1977年10月,“高考啦,国家要开考了”的消息,石破天惊。
做通妻子的工作后,距离考期已不足40天。家务事、自留地一揽子活,妻全包下了。可是,复习什么呢?高中课本早已换钱买了油盐。我跑进城,找了好多亲朋好不容易借到一本历史课本和一本政治复习资料。我如获至宝,借着煤油灯的微光,捧着久违的课本吃力地啃读。
高考时间定在1977年12月3日、4日两天,早上,朝阳初升,天气正冷,山野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薄霜。临行,我挑上半箩白米、半箩番薯,顺便给城里的母亲送去。
考场设在宁都县第一小学,门口有公安人员值勤,气氛严肃。我报的是文科。各科考试题目不难,检查基础知识,出得很灵活。如“史地”卷中的一道题:江西生产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为什么适应种植这种农作物?对于整日只读“语录”的小青年,自然无从下手。而我这老高中生,答起来还顺手。
语文试题也挺简单,翻译一篇《矛和盾》的古文,作文题目是《难忘的时刻》。我写的是贫下中农和知识青年参加大队召开的毛主席追悼会的情景。整张卷子,我一个半小时写完,检查一遍后还有一个小时,于是心血来潮,以信天游的形式写了一首三十行的诗《考场颂》。没想到,监考老师发现后,立即层层上报,还引起了一次不小的轰动。
十多年没有进行高考,一考,人们就感到新奇。就连那考后的场面也令人难忘。考罢,场外闹哄哄,问题目,对答案,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急,有人悔,更有一串串笑话令人捧腹。作文《难忘的时刻》,有人写某生产队杀猪加餐,有人写路上捡了皮包,鸡毛蒜皮的难忘之事,让他们大抒其情,大发感慨。古文题要求“直译”,有人则将译文从上到下竖写。有人将发端词“夫”当成“丈夫”。地理填暗射地图,有人将蒙古填成老挝,印度填成朝鲜……
考试虽然是轻松的,然而等待却是难熬的。一个多月后,接到了体验通知,意味着我已上分数线,我激动得彻夜难眠。翌日一早,我就高吟着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一路小跑进了城。
一个个进去,抽血、照X光……一个个出来。然而,好事多磨。一看体检表,我如同五雷轰顶。“肺结核”三个字打得我头晕目眩。老同学闻知此事,便请当医生的妻子为我开了医治肺结核的雷密封,让我边服药边等通知。
等啊等,一直等到春节,也毫无动静,特别是听说有人已经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我更加焦虑烦躁。
能不急吗?我是经历过两次“高考”而与大学失之交臂的人。第一次,高中毕业,我参加了1965年也就是“文革”前的最后一次高考,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有通过。第二次,是上世纪70年代初,实行工农兵上大学,其招生政策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不甘心一辈子修地球的我报了名,由于表现还好,群众也推荐了,却在“领导批准”这关被卡住了。
这次考试,由于我也符合具有文学创作特长的标准而被批准。
严冬过去,可我的心情仍旧苦闷。几乎绝望的我,随了几位同事去家访。返回的山道上,恰遇乡邮员,他一见我,便拿出一封信,不停地摇动:“老杨,老杨,你的录取通知书!”我期期艾艾地走上前,拆开一看——赣南师范专科学校。当时,真有杜甫那种“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高兴劲。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期盼,终于有了结果,任热泪无声地打湿被山风撩起的衣襟。
据有关资料统计,当年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只录取了27万人。我们县参加高考人数几千人,录取了近40人。后来,据赣南师专当年负责招生的老师回忆,我们这批学生成绩都很好,就是年纪大了些,有一些还当了父母亲,有的还有四、五个小孩。外省和南昌的一些大学不愿招收我们,而他们却把我们当做宝,认为这批人有学问、有经验、有阅历,当老师最合适。
我们班的同学来自全省各地,共84人,有机关干部、工人、农民、教师、知青、退伍军人……更令人庆幸的,学校进行身体复检,我已经没有了“肺结核”。
苦读了数年,我婉谢了母校赣南师专希望我留校任教的美意,随了几位六六届、六七等老三届一起毕业的学弟被分配到母校宁都中学,我担任高中的语文教学。
回来了,多么亲切。只是心情有些复杂,我不禁想起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中的“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是的,整整16年啊!今天又回来了,当年的“刘郎”是老天有意安排弥补失去的光阴,还是衣锦还“校”?无法说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30多年前的高考永远是我心底最深的烙印。这是一次改变个人命运的机缘。在这一搏中,我实现了人生的转折。
作者简介:杨遵贤,江西宁都人,生于1946年12月。大学中文系毕业。从事过知青、教师、报刊编辑等工作。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在省内外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四百余万字。《脊梁》发表于《人民日报》,并获该报国庆40周年报告文学征文优秀奖。《头发杂思》发表于《散文》,并入选江西省近当代(1919--2009)散文精品丛书。电视连续剧《大明奇才》(合作)在中央电视台电视频道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