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臂黄河人”的家国情怀
文/高秀亭
(编委诗华推荐)

2002年因车祸致残和给失去的儿子治病总共花了26万元,那时26万可称得上是天文数字。漏屋偏遇连阴雨,使我家穷困潦倒,神经疼难忍的时候想了却一生,又怕所借的钱没人偿还,无论怎样,也要为诚信、为还债活下去!

春雷动!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我在病榻上通过反复地学习十八大文献,为了感恩社会,为感恩困难中帮助过我的亲戚朋友,通过不断地学习,思想境界得以升华,“家国情怀”为残疾的我打开了一扇窗。

2015年我像逢春的燕子,决心以自己生长在黄河岸边的优势,以挖掘黄河历史文化为根脉,一只手开车到沿黄村调查、采访和撰写《黄河岸边的故事》著作之中去,为“记住乡愁”牢记使命而奋斗!我开始沿着惠民县46.4公里的黄河岸线,深入细致进行普查。从惠民县城到大年陈镇的刘旺庄、魏集镇的翟家寺的每个村庄,来回一趟最少平均80公里,到今年暑假我已经调查过160多个村庄,为确保地名、地标和采风故事的编纂,有个村别子去过三四趟。我的具体采访过程:首先找村领导请几位年龄长的明白人,调查取证后加书记的微信,写完两千字左右的稿子后再反馈回村里,确实没问题了,才在我的《黄河这边独好》公众号上发表。我坚持每天的阅读量不下千余人。我所写的“记住乡愁”采风故事,其初衷是以《黄河这边独好》公众号刊发的形式,让农村的父老乡亲在收获的季节里了解并感受到乡愁底蕴,让人们了解惠民沿黄村落的精神风貌和家国情怀。

在我写作记录时,注重家谱、孝道及人文环境,揭示农村原来的风貌,挖掘村里历史文化内涵,让人们认知先辈们的艰辛与斗志。启发祖国的建设者们谋划未来,坚定文化自信,书写美好的人生。借此,让黄河岸边群众走在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上,迈开大步,向幸福出发!

为唤醒沿黄人民的决心与斗志、记住乡愁、了解乡愁,不忘初心。
为响应党的号召,保护母亲河的生态环境,挖掘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内涵,了解乡村的历史而“采风”。首先从惠民县黄河岸边乡村的传说故事、人文风情做起,到乡村访问孝道、了解族谱、习俗和历史变迁。采访中我忍着每天神经的剧烈疼痛,拖着我的残腿,走遍了160多个村庄,以惠民县《黄河岸边的故事》为题,用我仅有的一只手,撰写了无数篇黄河岸边村庄的起源、传记、风俗故事,并以成长经历,诠释黄河的文化的魅力。
采访期间,无论是严寒酷暑、顶风冒雪,仅以志愿者的身份,踏遍了惠民县沿黄乡村的千家万户,尤其2022夏季,自己下村热昏过不止一次,有的干部或村民说我是骗子。有的个别领导在 37°高温下“放我的鸽子”。我坚信:熬过去、挣过去就会迎来一个重要的转折。

几年来辛勤的汗水没有白流,惠民县委宣传部的同志知道了;民政局的领导发现了;村里的干部群众看到了倍受感动。惠民县和全国各地的亲朋,通过看到《黄河这边独好》公众号每天都在发表沿黄各村镇故事,人们鼓掌了。例如:沈阳的一位网名“寂修”的朋友,我连续发了100多天的公众号,他每天都看后点赞,为此我倍感欣慰。2013年春节前后有的镇街以我写的村名故事讲课件,发到了学习强国专栏;有的结合儒家学说、孔子文化做推广;惠民县民政局地名办公室为我签发黄河历史、地名文化专家;好多有志青年争做我的学生。我可以骄傲地说,明天的惠民将会五彩缤纷,明天的社会将更加美好。

我所著的32万字的《黄河岸边的故事》已出版发行,在我的余年里,计划再努力写好惠民县 500 个村的地名、村名故事,为“记住乡愁”的人们绘出一幅幅美好的画卷。独臂的我将一如既往地写好乡村历史和未来发展的乡愁故事,开启新的美好人生,在新的征程中再创伟业!
2023.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