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喻永刚
大村镇为顺应历史潮流,打造美丽乡村,用农历六月二十四这个传统民族场,文化唱戏,宣传乌金之乡和美大村。把大村镇建成旅游休闲胜地。
那么民族场是如何而来的呢?根据川滇黔三省档案馆的档案记载详情。
川黔交界的赤水河畔,历史上是彝族聚居地。早在三千年前,彝族的扯勤部落首府就在现在的贵州土城的鱼溪,后来改朝换代为古习国。随历史的变革,又归夜郎古国管。汉朝汉武帝派唐蒙征讨安南(越南),顺赤水河而上,在这一带铸铁造枪。唐朝时候为羁糜蔺州,首府在现在的兴文县古宋。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派傅友德将军征西,在这一带烧磺炼铁,造火药,打兵器。彝族女首领奢香归附,并修建滇黔之间的九条大道,为进军云南作准备。明朝中期建赤水卫,首府在现在的叙永县赤水河。明朝末年,奢崇明造反失败后,赤水河流域的几十万彝民,杀的被杀,逃的快逃(逃到云南昭通和四川雷波布拖一带)。只藏下几十人,繁衍至今。再加上张献忠剿四川,李来享杀四川,豪格平四川,杀人太多,每个县只剩下几千人。清朝康熙初年,下命令湖广填四川,人口才多起来。
明朝初年,贵州建省,古蔺叙永属贵州。清朝雍正六年的遵义换龙安,古蔺叙永才脱离贵州,划归四川。 彝族是个崇拜火的民族,六月二十四是他们的火把节。火把节早上,从水沟观音寺抬上草扎的火神菩萨经水沟(大村最早的街,大村解放前原名老村,解放后才改为大村,)灯杆场,猪市上,杨叉路到石籽岭金泉寺火化。当晚在灯杆坝点上七星灯。据说灯亮时,中乐的牛角洞深塘和改路沟大塘(当时还是黑潭,阴森可怕,后潭底塌深坑,水干了,才把上赞台的古盐路改走山脚,故名改路沟)两口大塘霞光闪现。
彝族人少了,汉人就把它和苗族混为一谈,称“苗场”。苗族也乐于有自己的节日,每逢六月二十四。男的蓝麻布长衫带上芦笙,女的穿上蜡染麻布盛装载歌载舞,寻找自己心仪的人。使大村场热闹非凡。
石夹口(石屏)石山子留下的彝民比较多,率先传承火把节。而大村彝民比较少,苗场无法称为火把节。
大村镇政府领导思维清析,有新的目标和追求,旧俗创新,以村为题,取名村游节。与石屏火把节,大寨踏山节,石宝羊肉节,茅溪杨梅节,白沙菜花节等比肩齐名。是个创新,值得点赞! 大村山川秀丽,气候温和。不但有红色的红军遗址,美丽的河坝,幽深的老鹰岩大峡谷及浓厚的民族风情。有美景,美味,还有帅哥美女。吸引各地客商来此做生意,各地游人来此观光避暑。
祝愿大村村游节,越办越好,打造成川黔交界赤水河畔的一个亮点。
喻永刚,男,一九四九年生于四川省古蔺县大村镇赞台村。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民间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世界喻氏宗亲总会副总会长。出版诗集十本,写诗一万多首,写散文近一百篇,每天一首诗或散文在三百多个网络平台发表。主编:洪新爱
组稿:放飞
制作:一束暖阳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告之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