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一抹透过文字的光
——读陈国胜的《仰望蔚蓝》
作者:龙玉兰
《仰望蔚蓝》光听书的名字就令人向往。蔚蓝,是天空还是大海?内心的好奇促使我去一探究竟。打开《仰望蔚蓝》的电子文稿,随着跃动的文字牵引,逐步走进蔚蓝,方知蔚蓝是天空,是大海,更是陈国胜先生的对生活的诗意哲理,对文学的独到见解,对工作的兢业勤恳,对友谊的珍惜重视……在这些朴实而又温暖的文字里,我仿佛看见了那一抹透过蔚蓝的光。
《仰望蔚蓝》是一部多文本的著作,由诗歌、诗文评论、散文和特辑《仰望蔚蓝》组成,是作者生活、情感抒发、文学创作以及工作的集大成。这四辑篇章,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电影般一幕幕浮现在脑海。虽然书中多用的是第二人称“你”,但是在文字的倒影里,陈国胜先生的形象却跃然纸上。
文学创作要求作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感受性,丰富的情感性。陈国胜先生选编的五十多首诗歌中,题材内容广泛,文体形式短小自然,情感自然质朴。《羊蹄甲》由羊蹄甲写对奶奶的思念与回忆;《走过一条长街》写长街里的人间烟火:《抚摸长城》写一个时代的变迁;《新月是一把寂寞的刀》透露出一缕淡淡的离愁;《开往春天的地铁》把朋友在的地方比作春天的希望……由此可见作者创作视野的开阔。一花一木一草一人,在情感丰富的创作的面前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透过短短的几个质朴的文字,就能在千边万化的意象里塑造耐人寻味的意象。
诗意的叙事和独特连贯的想象这部著作中诗歌选辑的另一特点。在《羊蹄甲》一诗中,通过白描和拟人的手法描写羊蹄甲,将羊蹄甲这个意象和奶奶巧妙的联系起来,羊蹄甲“姓羊”,奶奶“属羊”,羊蹄甲“守着小区红色的跑道”,奶奶“站在山岗”,在朴实的语言里叙事,在回忆中抒发思念之情;而在《抚摸长城》中,将自己幻成深秋的一缕风,翻越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不远处是敦煌,更远处是天山/我从赫哲人的冰河出发……我望着脚下的黄河……长长的列车驶过,在高原雪山之间……蘑菇已经消散,也不见神州诸号的影子……深秋,我幻成一缕长风,穿越了苦难的中国”化成一缕风,将长城、黄河、青藏高原、蘑菇云、神州诸号等具有历史意义的意象串联成一个整体。想象独特且具有连贯性,翻越长城开始实际上是翻阅中国的发展史,成长史。
同时作者笔下的意象如老街、月亮、麦浪、春天等常见且被广泛运用,但是他的作品却能够摆脱在创作中同质化的现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这些意象中注入了真切的无可替代的情感。体现“文学是人学”“文学是情学”的特点。正如别林斯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一千个作者也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华兹华斯认为诗人应该更懂人性。在《察言》组诗中所呈现出来不正是陈国胜先生对人性的感悟吗?“小心言语的子弹,砰的一声,没有硝烟,没有血,伤口却已在裂开洞开的时间里,难以愈合”这些看似平静的文字里,无不透着生活的哲理,人性的复杂,直击人性的灵魂深处,看着这些字眼,不时被扣动心弦。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在评论、散文以及《仰望蔚蓝》特辑中,有时事评论、文学书评、人物简评;有对新闻工作的记叙,火灾、洪灾、贩毒法案追踪;有作为深圳实验学校工作者的努力奉献,工作记录。这些篇目的呈现,关注社会现实,关注生活,通过评论、新闻写作、影视创作,体现陈国胜先生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扎实的专业素养,传递出真、善、美的文学价值。
在跃动的文字里,走进蔚蓝。那些透过语言符号在头脑中展开的想象和联想,间接的把读者和作者联系起来,走近蔚蓝,感受陈国胜先生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在文字的纽带下体味《仰望蔚蓝》的蕴藉性。走进蔚蓝,不由的得感叹文字的力量是这样的微小又震撼,普通又神奇,安静又灵动。

感悟真情 不负所望
——敬读《仰望蔚蓝》
作者:何小楠
生命无常而文字有情。他短暂而又灿烂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学财富。他将诗歌写成了生活的咏叹调,赋予其优美的旋律;他将微电影拍成了人生的启示录,给予其深刻的哲理;他将生命活成了社会的先行者,赋予其独特的意义。
他就是陈国胜老师,一位五月诗社资深诗人。在生命弥留之际,他慷慨捐款,设立“陈国胜文学奖”鼓励粤北青年坚守文学信仰并留下《仰望蔚蓝》这本诗文集。怀着诚挚的敬意,我读完了《仰望蔚蓝》。
《仰望蔚蓝》由诗歌、评论、散文、影视四辑组成。第一辑包含50多首诗,诗歌题材丰富,包括自然风光中的花草树木、旭日新月,到人类社会的古迹新筑、悲欢离合……无论多么细小平凡的事情在他眼里都能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他细腻而又精炼的语言给予我们独特的文学享受。从《走过一条街》中“……仅仅是这样有点熟的熟人/这条街上有很多/我从他们手里接过早餐/鸡蛋和水果/他们是一些平常的人/善良的人……”可以看出作者对市井街头的烟火气和人情味有种淡淡的留恋,即使搬到了城市的另一头,仍不忘朝她挥挥手。《木棉湾》的“不必怜惜时间划下的伤痕/不必在意一时的繁喧/木棉湾/失去也意味着重生”写出了时代变迁,木棉湾也经历着繁华和冷落,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木棉湾会重新焕发出生机,体现出作者对木棉湾的未来满怀希望。他的诗语言朴实平和、言辞恳切,内容饱满真实,余味悠长,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在第二辑评论书稿里,他除了谈李献玉的《湘女如玉》,表达对李献玉同志的倾佩。谈《半生缘》,对曼桢遭遇的同情。与草根蚂蚁的对话尤为激烈,围绕《穷人的监狱》和《跳楼者如是说》的立意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锋利的话语聚焦现实,陈国胜认为应更加理性的看待社会问题,不应盲目悲观,我表示认同。诗人除了写风花雪月,也要聚焦民生百态,但不能扭曲事实,应理性客观。
第三辑散文收录了陈国胜在韶关电视台工作时的一些文稿,真实的记录了那个年代的故事,让我们能够一瞥往日的景象。正如它的标题“城市的历史,记取了你的笑容”,这些文字记录了韶城往事,让鲜活的历史得以展现在我们眼前。新闻报道要确保内容真实,时效性强,同时内容上也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作者很好的完成了这一点。“一条突发新闻的诞生——市区11.3火灾事故报道侧记”,让我们看到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素养,面临突发情况临危不乱,只为及时准确的给我们带来最新的时事新闻。不由得对他们产生由衷敬佩。“韶关‘5·2’特大洪灾抢险记”真实再现了抗洪抢险的场景,虽没能亲眼所见当时情况的紧急,文章中的数字也能让我们看到自然灾害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那晚,光影流转间的启示”更是让我见识到作者在教育方面格局之宽广,眼界之开阔。
“有些校长开会谈起素质教育时口若悬河,但一碰到补课问题,手就抖了,口就松了,一碰到学生搞活动占用点时间,心就痛了,腿就软了:‘人家都在拼命,我们在这里玩!这怎么得了?’这就是胆识的差别,这就是眼界的不同。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变得这么脆弱?脆弱得不敢要自己?脆弱得人人争先,唯恐自己落了后?
……
这种自信来自哪里?实验学校为什么敢走一条和别人不同的路?我以为,这种自信来自于她的教育理念。实验有两张牌:一张是‘健全人格教育’,一张是‘有效教学’。实验要培养人格健全、学业进步、特长明显、和谐发展的学生,在实验人看来,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样的言论显然是振聋发聩的,我们不应唯分数论,而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全的人格可以受益终身,若只有完美的分数而无道德伦理,只会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仅不能贡献社会,反而可能危害社会。
陈国胜在韶关电视台工作了13年,这段宝贵的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以后微电影的剧本撰写和拍摄作了充分的准备,让他在深圳这片改革高地上继续大放异彩。
最后一辑是《仰望蔚蓝》,与书名一致,包含解说词、歌曲、微电影等。他的作品大多以学生为主线。其中《芒夏》讲述了高中生时夏因父母感情破裂,闹离婚,内心极度痛苦,想方设法挽救父母的婚姻,幸而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时夏走出父母婚姻的阴霾,选择尊重祝福父母。他将学生在青春期所面临的问题用微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在电影中表达他对生活的思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虽然他的微电影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却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学。他近十部电影作品荣获全国一等奖,本人也获得了全国中小学校园影视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陈国胜的老师,著名诗人桂汉标说:陈国胜很少正面表现神州大地这一场当代最伟大的变迁,但他尊重自己的所见所闻,忠实自己的真切感受,从许多细小的角度,表现了那些“永恒的、永远重大的、普遍美的事物”,让我们无时不体味到融汇在每一首诗中那些动人心魄的“事物的光荣”、“未来的光辉”和“春天到来时的曙色”。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我们应不负所望,坚持文学信仰,让文学滋润干枯的心灵。

生活至伟,生命如歌
——我读《仰望蔚蓝》中的诗作
作者:卞乐妍
一位诗人,比一般人更具有敏锐的感受性,对生活观察细致入微,拥有着更多的热情和温情,与万物而通感。对诗人而言,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足够光荣、足够伟大。诗意的灵魂栖居在他的脑海中,为他的创作带来无限的风情。
在陈国胜先生的作品中,他的诗歌最是吸引我。或许我还没有足够多的生活阅历能让我更加理解先生的诗作,但先生深蕴其中的倍加真实的情感皆在逐字逐句间令我动容。
从写人的角度来看,诗歌开篇的《羊蹄甲》便让我想起了前不久离开人世的外婆。先生以羊蹄甲为线逐步勾起对奶奶的回忆与怀念,编织出了十分细密的情感之“网”,引起读者共鸣而陷于其中,淡淡的悲伤过后却是逝者已矣的豁达,更抚慰了读者的心灵。先生用短短数句将文字的价值尽数发挥,让我的情感亦跟随诗中的文字起起伏伏——而又复归平静。先生写亲人之情能够如此出挑,写萍水相逢之情亦是精彩。《走过一条街》之中,街上来往的或是“有点熟的熟人”,或是“并不非常陌生”的陌生人,在先生笔下皆是进退自如,读后依旧令人回味无穷。
从状物的角度来看,《旗》这一篇则无限表达出了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开头连用四个比来赞美国旗,又从五星红旗的“色”与“动”着手,将轻扬的红旗写得深沉热烈、壮阔磅礴。若不是胸怀浩然之气、家国之志的人,如何能写出如此诗文?只道看过后荡气回肠,脍炙人口。
以记事的角度来看,《洗衣歌》以浅显诙谐的字句描写自己洗衣时的所思所想,香皂与洗衣产生的白沫亦是诗歌中的重要角色。由洗衣一事而见多事,由怀念一情而述多情,先生的作品便是有如此魔力,能让读者看见“事物的光荣”。先生在记《今夜,凝望五月的姓名》这一事时,久别之苦、重逢之喜表达得亦酣畅淋漓。先生是多么会写事啊!无论大小,在先生笔下都变得情真意切、有声有色。
先生之诗作,运用的手法多而巧妙,引人入胜。先生之比喻惟妙惟肖;先生之借代精巧玲珑;先生之想象叹为观止——先生之叙述、描述、抒情皆是行云流水,酣畅自然。
我想,先生有如此成就,是他热爱生活、善于观察与发现生活之美给他的福报。一位平凡的人,走在他之前走过的平凡的街道却能有感而发,看着几乎每日都会看到的国旗便可以作出惊人之句,洗衣是如何平凡的一件小事,先生亦可以以诗歌诵之……先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可以将生活中平凡的万事万物都看作光荣与伟大,挖掘出其更深更深的内涵,建立起他们奇妙新颖的联系。
陈国胜先生,始终站在蔚蓝澄澈的天空下,仰望平凡生活的伟大。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