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桑榆文学社社长吕松军 桑榆文学社获得长春市群众艺术馆第九届长春群众诗歌、散文、微小说有奖征文活动最佳组织奖。
桑榆纪事第十一集:收 获
文编、解说:桑榆文学社副社长 张莲
为传承长春文化,提升城市形象,繁荣文艺创作,讲好新时代长春故事。由长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办、长春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的“奔跑吧,新时代”第九届长春群众诗歌、散文、微小说有奖征文活动于9月8日圆满落下帷幕。
桑榆文学社喜获最佳组织奖,并在525件作品中,喜获三个一等奖、五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
由于我们组织工作落实到位,每次征文大赛社长、书记、副社长都带头参与,因此我们文学社连续三年被评为最佳组织奖。
一等奖
曹景常以第一人称的文学笔法创作了散文《这里有一棵幸福树》。风和日丽社区的一个大树形感言墙,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个感言区是社区居民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也是对社区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社区新风貌的一个真实反映。
马军威的小小说《红星》歌颂了军人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小说叙述了长春籍官兵在部队这座大熔炉里锻炼成长的过程。新兵刘长江在指导员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指导员则用自己年青的生命挽救了车队和战友。他留给未出生孩子的遗物就是——一枚红帽徽。
张莲则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积累了十年的素材完成了散文《久违的敲门声》的创作。生活中,邻里关系事虽小,却触踫到社会的脉搏。当下,空巢老人家庭和年轻三口之家越来越多,如果大家都能彼此关心,相互关照,让这久违的敲门声经常在邻里之间响起,该有多好哇!
二等奖易玲,是湖南岳阳人,也是我们文学社最年青的顾问,她的散文《恋恋岳阳街》,讲述了自己在东北师大求学期间,于北门外的岳阳街一见如故,再见倾心的往事。 把对岳阳街割舍不下的情缘和朝朝暮暮的牵念跃然纸上。
贾玉新的散文《从“葳糖煮意”看“斜杠青年”的多元生活》。从一个蛋糕门店的开办、经营以及店长珺然的多元生活实际,揭示当今“斜杠青年”从事多元生活的可行性与必然性。鼓励时下青年要跟上时代潮流, 争做时代的弄潮儿。同时,给社会上存在的“啃老族”一个警醒和示范。
赵喜语是一位生在长春,长在长春的作家,获奖散文《我与长春一道奔跑》以长春成功举办马拉松大赛为切入点,抒发了一位长跑爱好者对“长马”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精神的亲身经历和真切感受。歌颂长春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俱进的美好前景。
侯秀坤的散文《一条老街的牵绊》,以一位电影工作者的视角和感怀,讲述了对电影公司所在地——那条老街魂牵梦绕的牵挂,正是电影的影响,电影里面的故事,启迪了作者的人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了文学,成为了一名快乐的文学爱好者。
陈晓君的散文《生日》,通过一对好朋友的生日情境来呼唤、警醒人们日渐麻痹的思想,认为给了父母丰厚的物质生活就已经尽孝了。同时又在替年轻人张口诉说对与忙碌的无奈,生活本身就是矛盾的,呼吁人们合理调整好忙碌与养老与陪伴之间的矛盾。
荣获三等奖的作者有:吕松军 刘文辉 石桂英
《儿时的重庆路》是吕松军倾情而写的一篇回忆散文。一群儿时伙伴的相聚,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因此才有了对五十年前那段美好的回忆,才有了五十年前的重庆路在读者面前呈现。
刘文辉的散文《我和长春火车站的缘分》,虽然写的是长春火车站的历史变迁,但反映的是伟大祖国的发展变化,同时,也把本人和一家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小小说《雨夜敲门声》是石桂英以反腐倡廉为主题创作的。作品通过一位高级领导干部拒收贿赂的典型事例,告诫人们严格律已,自我遏制私欲的重要性。警醒人们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斗争。
感谢祖国,感谢长春,感谢时代。祝愿桑榆文学社这棵大树枝繁叶茂!让文学之光照亮我们的内心,让美好的梦想与祖国一起奔跑!
2020-10-19
制片:桑榆文学社副社长刘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