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泛审美文化诗学札记(1951一2000)

◐ 童年泛审美文化诗学札记(1951一1960)

◆ 童年泛审美文化诗学札记(1951)所有杰出的诗人,他们一生几乎都在构筑泽被尘世的形而上的理想世界的思想乃至精神内生能量王国。如果非得强调诗的及物性的话,那么我想说的是,诗的及物性从来就不是自下而上的,也不可能自下而上。到大山里看看那些瀑布,你就全明白了。我这个观点或许和绝大多数正统派诗人和学者的观点相悖离。然而,我不会接受任何反驳意见或建议。因为诗唯一正确的路径只能也必须是自上而下,这是不刊之论。
话说到这个份上,如果你还不能理解并认同的话,请你用心去想一想,你灵魂深处的那么一抹光亮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我不想去改变谁,也不想去说服谁,因为改变一个人很难。
同频方能共振。
◐ 林童观点:
现在多数人写诗不是因有了灵感,而是因着掌握了诗的技艺,所以写出来的诗什么技艺都不缺,唯独缺乏灵,但炫技的诗大行其道并被追捧,因为他们掌握了话语权。
但以理说,领受从上头而来的智慧,而往来奔跑只是知识的增加。的确,有灵的诗是自上而下的,即有灵的感动(灵感),被感动者发而为诗,这就自上而下的真相。

童年泛审美文化诗学札记(1952)但凡好诗都拥有缪斯诏谕并交媾而生成的包裹着极强生命意识与美的精灵的人文力、导引力、穿透力、感染力、赓续力。


童年泛审美文化诗学札记(1953)童年闲侃口语诗(之二)
◆01 诗是来自灵魂的精液,是一种纯粹的本能性喷发。诗的快感并不是传统抒情诗者常挂在嘴边的所谓的高大尚,更不是知识炫耀,甚至不是诗性顿悟,而是一种看似朴素无华的语词却直抵心灵,让你不由自主地内省、缄默、潸然流泪。
◆02 在100位玩口语的作者里面很难遴选出1位货真价实的高手。当下,但凡一流诗人几乎都在玩口语,只不过有些人不愿意承认而已。真正当行的口语诗人骨子里从来就没有抛弃意象,只是人家玩得更老道。
◆03 口语诗人往往对“俗”情有独钟,并乐“俗”不疲。究其原委,一来是它具有纯天然的草根性、大众味,而且便于流通传播;二是它貌似粗鄙实则粗中见性,粗中藏理,粗中生诗,绝非庸俗;三是它最大的魅惑力是野趣背后的多元辐射。好诗大抵具有生长性和歧义美。
◆04 曾花了40年时间写成《自然史》巨著的18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博物学大师布封指出:“风格即人”。诗人必须首先要认识你自己。要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写好口语诗的,有些人天生就是玩口语诗的好料,而有些人呢,则注定一生与口语诗无缘。个中原因很简单: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性灵、气质、学养、美学取向等,不可能也不必大一统。秋天来临了,那漫山遍野的各类花草就是最好且缄默的神示。假如你总是感觉写口语诗很累心还总写不好,那么,我劝你,最好不要太一根筋了。
当然,这些话你完全可以不屑。



童年泛审美文化诗学札记(1954)诗的内涵总是多元的,诗的社会价值同样也是多维的。这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本身使然。有人喜欢观照社会、文化哲思的诗,有人则喜欢艺术地挖掘人类灵魂和自然本真美的诗。有人总喜欢写大树,而有人却衷情于邻家那一对可人的波斯猫。但凡真正美雅的诗,都具有阳光的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诉求。正如一位专家说的:“玫瑰和剑并不对立。”
的确如此。剑是一种美,而玫瑰是另一种美。从某种意义上讲,剑和玫瑰,刚柔相济,阴阳互补,不禁让人吮吸到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营养液。


童年泛审美文化诗学札记(1955)诗人艺术家骨血里必须培塑一种另类基因,说穿了,就是怀疑、批判、颠覆乃至金钱美色都打不倒的反抗精神。这种充满着人文人性人味元素的悖逆心理,极其珍贵,它是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的命根子,是诗人卓尔不群的人格精神的显影。

童年泛审美文化诗学札记(1956)作为文艺创作者和评论者,我们必须毫不留情地连根斩断二元对立思想。国人由于长期浸淫道家阴阳和合思想,故而持二元思维的人很普遍。资深文艺批评家林童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本就属于斗争哲学,在中国犹盛。”这些浅思维的人总是一厢情愿将诸多问题人为地简单化、标签化、对立化甚至极端化,在这些“高人”眼中,大千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非左即右,非黑即白,非好即坏,非升即降,非合即离,非高即低,非上即下,非粗即细,非浓即淡,非大即小,非快即慢,非多即少……
然而,事实上,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诸多问题理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何况还存在着各类或近或远、可控或不可控因素直接及间接影响。因此,存在歧义多元才是常态。
话题转到文艺批评上来,那就是必须要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最大限度地尊重各类探索的声音,万万不可上来就一杠子把人打晕,最终贻笑大方。

童年泛审美文化诗学札记(1957)诗是语言的卵,思想的灵,人性的真,文化的智,灵魂的道,艺术的美,神祗的善。但凡杰出的诗人都是人类灵魂的导师,能为受众提供融开放、绝妙、另类、非理性乃至模糊于一炉的艺术思维模式。有出息的诗人倾其一生都在追求超越国界、超越文化壁垒、超越梦想乃至宗教的难度写作。因此,我们常常发现大师的作品对受众总是有硬性要求的。如果你感觉到大师的经典篇什难以解读消化,那么至少意味着你的学养、境界包括艺术领悟力尚未达标。

童年学诗札记(1958)三流诗人往往热衷于炫文采而不识诗家三昧;二流诗人常常玩文学而不知诗外功夫;一流诗人统统不像诗人,然而,在受众心目中,就连他们的呼吸都带着诗的野趣。

童年学诗札记(1959)真正堪称经典的诗从来就不是什么“客观呈现”。如果诗人仅仅滞留于“呈现”,他就让自己困囿在“呈现”这口枯井底,永远休想在诗国的天宇自由飞翔。换言之,诗务必从一开始就拒绝呈现,她是澄清、是预言、是神祇。


童年学诗札记(1960)确切地说,当代汉诗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文化知识的简单翻版。但诗须臾也离不开文化知识的浸淫。作为诗人,务必要高度重视以下七条不是经验的经验(实际情况肯定远不止这七条)。梳理这几条主要还是为了便于交流。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观点:几乎所有的文艺理论或多或少都是一种无形的捆绑。因此,任何文艺理论绝不能让人呼吸窒息。切记,文艺这个东西是活的尤物,过于死板就不好玩了。
童年个人的文艺创作心得——
一,独特、鲜明、执着,带着骨刺乃至内伤的创作个性;
二,文字本身胎带的原生态野性与生殖性;
三,思想(形象)拥有的穿越时空的冲击力、形而上精神慰藉的渗透力、人文性张力;
四,内涵的歧义性、饱满性、多维性、开放性、空间想象拓展性;
五,全球化视野以及人性乃至神性关切;
六,细节的草根性、辐射性以及出乎意料的戏剧性;
七,包裹着综合学养、人生历练以及艺术创作心理特色的笔下工夫,内容有:文本探险力、语词塑形力、诗意架构力、语感表达力、音韵传导力、及物逮捕力、审美续航力等。


(未完待续,稍安勿躁)

❂ 童年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基本诗观:诗是诗人主体对尘世、生命、人性、宇宙、历史、人文精神乃至灵魂品相艺术地观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