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朗诵:汪音彤
编辑:杨建松

——梁子湖南端有“官堤洲”。附近有行政村也以“官堤”冠名。该村位于街办西北约6千米处,它北临科农(村),东壤夏祠,南接张桥,西靠王通,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湾(即戴吕湾、夏东湾、艾家湾、杉树吕湾、马鞍山炎湾)。人民公社时曾为“夏东大队”,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叫“平源一”,1969年改为“官堤洲大队”,1999年更名“官堤村”。

因为要向大湖要粮,1960年大灾时梁子湖东的这个湖汊被截断,围成了面积约6300亩的民垸。1976年又筑起了一座大坝,将张桥与梁子两湖隔开,还修了一条“湖官”公路,径直通向风光旖旎的大湖中央,这也把舒安、保福和纸坊几个乡镇串联起来,织成了一张相对便捷的公路网。

那时,官堤洲边稻浪阵阵、莲叶田田,芦苇莽莽、蒲草萋萋,菱角点点、鱼儿群群,鹅鸭戏水于浅滩,百鸟翔集在草丛,四时生机盎然。

因为这里美,还是围湖造田的样板,所以常来;来的次数多了,发现官堤洲附近还有个村名叫“官山叶”,这就不免让我好奇起来,难道这地方与某个朝代的“官府”相关?
热情的长者告诉我,这“官堤”还真是洪武的六子朱桢所修。有点愕然的我开始四处翻书,却没能及时在史料中找到,只发现万历年间熊廷弼曾创修过“五丰垸”和“大城垸”。虽然此后我又找到明代兴修的“荞麦湾子堤”“杨柳堤”,但失望依然……
不久,一位在区史志办工作的老先生对我说,这应该是真的,《江夏水务志》曾载“官堤洲垸位于湖泗梁子湖汊,系明代官募修筑,故名官堤”。但这也只是个间接证据啊。仔细揣摩这句话,发现其中的“官堤”当修在“洲垸”之前,《江夏水务志》也没拿出依据来证明“官堤”为朱桢所修。

时间一晃就是十几年,这中间我读过几本《县志》《府志》,还有《通志》,终于在闪闪烁烁的词语中打捞出一些零零碎碎的信息,此堤还真是楚王朱桢派员督修。
督谁来修?
当然是江夏县。
可朱桢为什么要在此修湖堤呢?
对江夏史略知一二后再看这个问题就不难了。
原来,那段时间正逢洪武大移民,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江西填湖广”。
为什么要用“江西”来“填湖广”?

要解答此问,就不得不扒出深埋在历史尘埃中的那段痛苦记忆。
史载,元朝末年荆楚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罗田人徐寿辉曾在今武汉地区建立过“天完”政权(“大”上加“一”是“天”,“元”上加“宀”是“完”,“天完”表示压倒“大元”的意思),并分别攻下周围的要塞后兵围江夏,湖广行省平章(相当于省长)星吉急忙起用老将郑万户,“完城池,修器械,守御武昌”。徐寿辉派部将邹普胜猛攻不下,就让2000余人进城诈降,以为内应。没想到这一计被星吉和郑万户给识破,天黑之时将诈降兵将全部击杀。这激起了起义军的极大愤怒,趁朝廷把星吉调走之际,他们用黄金买通了城内的守将,逮捕了郑万户。邹普胜乘势猛攻,元威顺王宽彻普花、行省平章和尚这次不敌,弃城而逃。
这是一场为时不短的惨烈攻防,兵火四溢,许多村镇为之一空,百里不闻鸡鸣,万顷难见稼穑。官史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
不久后又发生了陈友谅与朱元璋之间的拉锯战,残存的村镇还没来得及恢复元气就又一次陷入战争荼毒,原本富庶的江夏就这样跌进了历史低谷。
然而刚刚攻下武昌的朱元璋,突然收到添儿喜讯,兴高采烈的他迅速将此地封给新婴(即后来的朱桢),然而,四战之地的江夏已是城毁邑坏,社会凋敝。
为医楚地创伤,即使是为六儿计,也要从外地急迁生民来填村补镇。所以从洪武初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这半个世纪,朝廷在赣地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这就是俗称的“江西填湖广”。
“湖广”,是古代省一级政区的名称。在元代,它指包括今湖南、广西、海南全省,以及广东、湖北、贵州一部的广大地区;到明代后,就只有今湖南、湖北两省地盘了;进入清代,又将湖广分为了湖南、湖北两省,但“湖广”的名称仍在使用,譬如把两省总督叫做“湖广总督”,只是不再作为一级政区的名称使用而已。关于移民传说中的“湖广”,其范围实际上指的是明清辖区。
在赣地被强征的生民,一路登上了编排好的木船,驶出鄱阳溯江而上,到达今武昌、金口、法泗……另一路则在官军的监押之下翻越幕阜山,经通山、咸宁进入今天江夏的湖泗、舒安、保福、山坡、河垴、土地堂……
要承认的是,为了恢复楚地生气,大明王朝的确颁布过一些优惠政策,譬如发放棉衣、川资(迁移路费)以及安家、置办农具的银两,到了新地方后,那里的土地可以“自便置屯耕种”,还免赋税三年……政策虽好,但故土难离,也不愿离啊。官家也没法子,只得派兵硬押着老俵们强迁。

众所周知,江夏是水乡,三年两洪,非洪即涝;为了方便移民来后“圈地”垦殖,在湖中修堤筑垸,不仅成了官府抓住移民眼球,更是系住人心的必需手段,所以,一批堤垸相继进入江夏县的规划。
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大批江西移民还没有到达之时朱桢却先来了,子民与楚王中的时间差也就是后脚踩着前脚。
来到江夏就藩的朱桢不仅圈地,而且比普通移民圈得更多;他的“慧眼”不仅敏锐地盯住了长江、淦水,就连梁子湖滩也没放过,所以在众多待修的挡水堤中,梁子湖南的那道首先进入他的视野,并在他的督促下破土动工,从而也赢得一个“官堤”的美称,堤内湖洲也顺理成章而为“官堤洲”,并纳入了“王田版图”。
这是与民争利,不光彩啊,因此所有的官史无不闪烁其词,也不得不闪闪烁烁。
当然,被楚王家圈掉了的边边角角以及附近的荒岭土垴,有些也被移民捡到,但这些“王家遗漏”比起赣地老家的熟田熟地耕种起来不知道要困难多少,正因为如此,移民思归,也有的偷归哟。
好不容易把你捆来了,岂能让你轻易回流?
于是江夏县、武昌府就在移民附近建堡置官、派兵监视,强令移民定期前来“刷脸”,报告近况,四十多年如一日,直至几代移民落籍生根。也就因为如此当年的“官山”慢慢固化成了地标,沿袭为地名。

2014年我有意查阅过部分村落的历史,没想到一查又查出新疑:如果说那些古村老落是因洪武移民所致,肇始当在明朝早期,即洪武元年(1368年)到宣德十年(1435年),可为什么建村史却多指向明中(正统~隆庆,即 1435~1572年),譬如:大屋李兴建于1500年,大屋陈发端于1500年,大屋夏建村于1600年,大屋谢于1600年,方绿锡得名于1500年……

我不得不重回旧路,再访赣史。
这一访,果然发现了正史不载的“主动移民”。
所谓“主动移民”就是生民为乱所迫的主动外流。
那还是正德五年(1510年)初,北直隶(今河北地区)人刘六、刘七率领的起义军威胁京都时,不堪重负的江西也多有起义。譬如抚州东乡的王怔五、徐仰三、傅杰一;饶州姚源洞(江西万年县境)的汪澄二、王浩八、殷勇十;瑞州华林山(江西高安县境)的罗光权、陈福一;赣州大帽山(江西寻乌县南)的何积钦;靖安县越王岭玛瑙寨的胡雷二……这些义军在山谷据险立寨,互相支援,声势其盛,史上罕见。
官府慌了,告急犹如雪片。明廷急派右都御史陈金总制军务,统率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湖广五省官军前往镇压,然而数年难就。就因官逼民反、玉石俱焚,哪里还有生民自在?
餐风啮雪的江西人实在生活不下去了,只有外迁。
迁向哪里?
首选湖广。
这是因为湖广乃赣地“老邻”,而且地广人稀、物产丰富,之前还有过“官迁”先例。于是大批大批的老俵结队而往,更有商人出钱请人保护北来。没想到几十年的“江西民变”(明史谓之“南赣盗乱”)倒成了江夏许多湾村“一世祖”创世的主因!
光阴荏苒,当年楚王督修的官堤也老了,御洪能力越来越弱。1958年人民政府重建了一道新堤,将受益面积扩大到3213亩,两年后又建新垸,增加了一片良田。

然而2016年7月,连续几天大雨,官堤洲东港大堤多处突发管涌、滑坡,区防汛指挥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靠前指挥,不仅快速转移了下游的600村民,还急调200名武警官兵冒雨安堤,终于化险为夷。

古老的官堤,也因为这一新时代的战洪图而被赋予了更丰富更壮丽的内涵!
彭敦运写于江夏

作者: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朗诵:汪音彤,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现任武汉市江夏区融媒体中心播音员,国家一级播音员,普通话一级甲等,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江夏工作部成员,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员。从事播音工作以来,共获得省市广播电视节目奖52个。爱读书,爱旅游,更爱用声音去创作、去分享!爱读。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协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武汉经开区朗协理事;深圳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彭敦运【工笔江夏】系列作品
(请点击标题阅读)
1 《心上的金口》
2 《华丽转身的纸坊》
3 《坊城夜话——关于纸坊的传说》
4 《似梦非梦法泗州》
5 《有笔难绘保福祠》
6 《江城茶仓》
7 《织女临津也相妒》
8 《草色烟光情深处》
9 《圣水黄家湖》
10《报春梅》
11《白云阿的传说》
12《焚香谭古城》
13《雨过天青照大湖》
14《等鲤》
15《传奇嵌在湖中央》
16《惟楚有才》
17《首县首树》
18《邟侯大伽》
19《乡思如海》
20《奶奶给讲梁子湖》
21《梁子湖味》
22《白马头》
23《鼙鼓声中湖州矮》
24《九月桂花红》
25《五里墩》
26《古山铁锦》
27《沉钩夜泊山》
28《丁家咀》
29《干鱼庙》
30《志在鼎甲》
31《涉湖边上的洋码头》
32《打狗湖》
33《橘说江夏》
34《神堂海》
35《八分落霞》
36《枯竹海》
37《女台山》
38《黄公兰》
39《江城第一店》
40《扎营咀》
41《金水闸》
42《关门堤》
43《英雄村》
44《五枫桥》
45《种个墨斗再探花》
46《𡘧门口》
47《鲤鱼撩花》
48《拾遗元丰》
49《叶家海》
50《翟家边》
51《上马厂》
52《后屋》
53《湖咀曾庙供张宪》
54《廖桥》
55《鲛之泪》
56《青埠湾》
57《陈博士》
58《夏祠》
59《青龙河》
60《笔架山》
61《官堤洲》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