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宴”背后的思考
作者:饶晓辉(江西)


进入八月份以来,随着荣录高等学府的莘莘学子们,即将奔赴大学生活的时刻,家长们纷纷举办升学宴会,以示庆祝。以作者为例,我粗略估算了一下,要准备近一个月的薪水,来应对八月的“宴会雨”。
“升学宴”最早应该是叫“谢师宴”,缘于九十年代。因为那时能考上大学的孩子,相对比较少,家长们出于感激之情,总会邀请孩子就读学校的部分老师,上家里或在饭馆里摆桌宴请。那时的宴席局限性很小,也就在三、五桌之间而已。时过境迁,现如今“谢师宴”演变成了“升学宴”。从“谢”到“升”,不仅是量变,而且还质变,其规模和档次提升了很多。
对于这种宴请,社会上有弹有赞。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多如牛毛,随便上街一抓一大把,没什么可炫耀的。我认为,这种思想有失偏激。其一,高等学府的招生率的提升和大学生的普及,表明国家“知识强国”的理念收效显著。其二,这是对孩子们寒窗苦读十几载的认同和最好的褒奖。学子们努力了,拼搏过,无论考取什么样的学校,都值得家长和社会的肯定。
“谢师宴”也好,“升学宴”也罢,只要适度,没有什么不可以。对于这样的“随份子”,我是“痛”并快乐的。窃以为,它总比充斥着高额彩礼“铜臭味”的婚宴,要光彩排场的多。(特别声明:此言绝没有鄙视婚礼之意)假如,下学期即将上高中的孙子,三年后的高考得榜,能弥补我今生没能上大学的遗憾,我一定办一场风风光光的升学宴,也算是我对知识的一种尊重吧!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