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播种·收获
王玉华
初夏时节,天气渐热,小区楼头高大的法桐撑起了翠翠亮亮的遮阳伞,鸟儿一大早蹲在墙头树荫下,可着劲儿对着我家的院子叽叽喳喳地叫。
院外的蔷薇和玫瑰已谢过春红,枝壮叶肥的月季又在花开二度。那院外东西两侧,还有大门对过南墙树荫下面,那用路沿石围砌而成的长长花廊里,红的、白的、黄的,单色单朵的,三色一朵的,三四朵一簇颜色多样的月季花,在晨光清风里相互争奇斗艳着。真可谓姹紫嫣红惹人醉了。
与我家东边一楼之隔的,便是声誉远播的八大局便民服务市场了,这条千米小街自今年春初爆红以来,许多名人大腕屡屡断言“五一”过后必是昙花一现,还有个自称网络作家的老头说这里已经没有人来空空如也了。但打脸他们的是,来这里的游客还是以每天十几万的流量前赴后继潮涌不绝。你听:那充满喜悦的你呼我应的招呼声,那清脆悦耳的笑声、歌声、乐曲声,正在从蓝天白云下,从街巷法桐的绿荫里,起起伏伏断断续地漫进小区,擦过楼顶,跳落树稍,带着花香,越过院墙,轻轻拍击着家家户户的门窗。此情此景,此时此刻,在晨风习习中开窗迎香,在天上风清云淡和人间欢声笑语里静心体味这千年不遇的胜境街语,直接叫人幸福的“乐不思迁”了。
我们家是二十多年前搬到这里的。搬家前我们住的是单位汽车仓库的二楼。三十多平方的库房,用纤维板隔成卧室、厨房和饭厅就没有其他空间了。妻子爱种花,那时房子空间虽然狭小,但她也能见缝插针,把一盆盆兰花、蟹爪莲、瓜叶菊、天天开、韭菜莲等花花草草,热情用心地安置在两床間的南窗下、饭厅沙发的两头旁、北门口悬空的楼道边。虽然生存环境有限,但那些普普通通的花儿草儿也能伴随着女儿的长大渐渐旺盛蓬勃出一道充满希望的风景。要搬到八大局宿舍区了,我让妻子选楼层,妻子放着楼上的大平方不要,偏挑小平方的一楼。那年代流行“一楼脏、二楼乱、三楼四楼住高干”,我劝她说:“一楼面积小,住三楼吧?”她两眼一瞪:“你傻啊,一楼带院子,好种花”!我知道扭不过她,就这样,我们住进了比楼上少二十个平方的一楼东户。
那次搬家时,虽已是不惑之年,但总算有了一个属于自已的家,女儿学习也有了独立的房间。妻子高兴地拿起了做姑娘时学会的刺绣手艺,不久,家里客厅的西墙就挂上了《花开富贵》的牡丹图,南北两个卧室也镶上了山水画和俏梅图。屋里窗明几净,院子里干净利落。此时,我才深深的体会到:人这一辈子,在一座城市里生活,有了自已的家心里才会踏实。那阵子,妻子走路都带风,有时还哼起了小曲。
第二年的春天到了,看着没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内楼前楼后只有稀疏零落的几簇冬青的荒芜空地,妻子便院里院外地忙开了。刨土、整地、砌花圃,沤水、买花肥忙的脚不沾地,还三天两头去市场看花样,请教朋友选品种。买花盆、购花种、育花苗、造花型。各种盆栽的、地种的、购买的、自育的,由小及大,删繁就简,极尽用心用力的裁剪布局,最终定下了室内三角梅,院里有绿植,院外试验新品种的种养规划。人勤花不懒,几年下来,院里院外一片红红火火、生机勃勃。特别是院外东西两侧的花圃里,春天时玫瑰、蔷薇、月季迎风绽放、花香四溢,还真把院里院外打扮的小花园一样,招引的周围邻居和过往行人纷纷驻足赞许围观。
小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刘大夫两口子也象着了迷,插空就向我家跑,说是来向妻子咨询养花巧门。每次来时,妻子就送他们几盆养好的花。刘大夫人缘好、病人多、业多忙,后来干脆把妻子叫去他们家帮着给花剪枝施肥,一来二去,两家人就成了好朋友。过后不久,卫生室内便呈现出鲜花绿植长势喜人,病房内增辉添色、生机盎然的景象,妻子多年的高血压也不知咋就平稳了。
我家紧挨小区道路,出院门就是小区南门,来来往往的人特别多。由于小区2022年之前没有物业更谈不上绿化。小区楼前忽然有了三季有花,四季绿植的好去处,过往的人们无不欣赏称赞。特别是春夏季节楼前鲜花盛绽,蜂飞蝶舞,不仅来来往往的路人常在花前拍照留影,就连附近美术学校的小学生也排着队来到这里采风写生。看到孩子们写生绘画时认真又可爱的模样,妻子开心的不得了,就在院子里烧好热水摆到桌子上侍候着。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住在小区里的住户大都是四面八方凑在一起的。刚搬来时谁也不认识谁,有了这样一个聚在一起赏花啦呱交流的好场所,大家逐渐熟悉亲切起来,你家做了好吃的菜端给我家一盘;我家蒸了年糕粽子,拿上几个让孩子送到你家去;谁家大人有事,邻居就把放学的孩子接到自己家里。一家有事大家帮, 几个楼栋的百余户人家就像一家人一样其乐融融。就连几家已经搬走了的邻居也常常回来相聚。年长日久,老住户们和市场商铺的店主都成了熟人,买菜买肉买海鲜卖的不缺斤短两,买的连价钱都不问,双方都信奉的是“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所以,住在这里的人们都有一种恋旧情结。这不,前几年女儿女婿给我们在西区买了新楼房,孩子催了几次搬家的事,妻子对他俩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别看八大局房子老,小区旧,但这里有人气、接地气。你们愿搬家你们搬,反正我不搬。就这样搬家的事一直拖到了去年底。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今年一开春八大局便民服务市场就红火了起来,今年上半年更是中了全中国的头彩,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客,多的时候每天达三十万之多,让这条普普通通的街巷成了举世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我和妻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经同事介绍认识的。说来很有意思,当时同事给我们买了两张《巴士奇遇结良缘》的电影票,撮合着我俩去看电影,《巴士奇遇结良缘》讲述了巴士售票员阿义与阿珍二人互相认识并互生好感,结婚生子,夫妻二人同心尽力共度难关,从此安乐度日的故事。剧情大意是:巴士售票员阿义见义勇为,在巴士上救援了受扒手欺侮的少女阿珍。阿珍活泼美丽,两人不久坠入爱河。婚后,他们共创幸福生活,有了可爱的儿子。阿义在家和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但是,巴士售票员的工作很辛苦,生活也无规律,阿义亲眼目睹一位老售票员因为胃出血而惨死。不久,公司为了节约开支,实行无人售票,阿义失去了工作。为了生活,他拼命学习驾驶技术,在阿珍的支持下,他总算当了司机,保住了饭碗,日子走上相对稳定的正常节奏。阿义和阿珍虽然经过了生活的艰辛和坎坷,苦难并没有浇灭夫妻二人心底相濡以沫的爱情之火,当生活有了新的转机,阿义和阿珍仍然信心百倍地去拥抱崭新的未来。影片揭示的是平民百姓生活不易而爱情才是婚姻稳定的基础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可能是受这部电影剧情影响的缘故吧,我和爱人组成家庭后,虽然也遇到了爱人工作的工厂破产、孩子小没人照看,购买商品房经济条件拮据等等生活难题,但经过我们勤俭持家、兼职打工、互相体谅的共同努力下,如今也过上了相对幸福的晚年生活。人生就是这样,你不向困难低头,困难就会向你让步。
在这个火红的仲夏,站在洒满阳光的窗前,吮吸着微风送来的阵阵花香,静听着街上不时传来的阵阵欢声笑语。我想,妻子说的对:苦日子两个人都熬过来了,房子好,车子好,环境好,啥好也不如人好,“人心好,才会一好百好。”八大局只所以人气旺,接地气,关键在于这里的人朴实、善良、心好。仁善是咱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底色,心善之地留余庆。
久居八大局二十多年来,我们夫妻在这里种下鲜花,收获美丽;种下善良,收获幸福;住的安心、开心、舒心。谈起外出旅游计划,妻子提议说:我们淄博沂源县燕崖乡沂河两岸唐代就有织女洞和牛郎庙,那里是我国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传说之乡,”秋后“七夕”节日期间想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可巧,这和我心里想的不谋而合。
作者简介:
王玉华,男,汉族,1958生,山东淄博淄川人,大学本科,淄博市自来水公司原政工处长,高级政工师。喜欢文学,在淄博日报、淄博晚报、中国供水节水报、山东宣传月报、齐鲁晚报、齐鲁晚报壹点、济南头条、淄博民俗与文学等平台发表作品数百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