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静安区文旅局举办现代戏剧谷《戏剧,文学,城市》大型论坛
文:袁德礼 摄:贺闲人

由静安文化和旅游局、静安区作家协会主办,静安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与静安区图书馆协办的静安现代戏剧谷戏剧•文学•城市论坛于4月23日在苏河湾中心举行。参加论坛活动的有中共静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宏,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调研员张众,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周英,区文化专委会区域化党建成员单位领导,及静安区党代表,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区作家协会会员,北站读书会会员和市民朋友们,共计近二百人。

上海史专家熊月之、诗人作家赵丽宏、戏剧电影研究专家丁罗男三位重量级学者作为嘉宾出席论坛,与市民听众分享对城市历史和变迁的感想、畅谈城市生活带来的文学和戏剧成果。

上海史专家 熊月之
曾任上海社会上海史专家 熊月之科学院副院长、主编《上海通史》《辞海(中国近代史分册)》等重要出版物的熊月之先生是上海近代史研究领域的权威,他说:上海一百多年间为何人口爆发式增长,成为中国近代最先进最发达的城市,它的四个特点值得重视:宜居、宜业、宜学、宜游。首先说宜居,从1860年到1937年,上海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任何资源都没有和平重要,所以很多地区人向上海迁移。宜业,因为和平各种产业得以聚集和发展,从而教育、学校、游乐等城市相关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说到眼下非常热门的“城市考古”,熊月之说:上海与国内很多城市相比,历史不长,但如果从文化层面考古,则内容极其丰富,很多点值得挖掘和考古,例如静安寺,大家知道它是上海最早的寺庙,但追根寻源,“静安”两字应该来自“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再比如有“国学导师第一人之称”的王国维,人们知道他在清华大学的辉煌成就,但其实他在上海的时间比在北京更长,他在上海前后生活了近十年,王国维的学问是在上海起步的,二十多岁时来到上海报馆任抄写和校对并学习外文,1916-1923年他在上海仓圣明智大学任教期间发表了他最重要的甲骨文学术著作。他在上海留下了很多学术的、生活的痕迹,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值得今天的人们重视。

诗人、作家 赵丽宏
几年前,诗人、作家赵丽宏把自己的书房安置在静安区图书馆内,他在今天的论坛上谈了自己对城市更新的感受。他说:今天在这么高的空中看到苏州河,我非常激动,我对这里充满感情,我从小生活在这里,就在苏州河边长大,小时候为了充男子汉,我从河南路桥的桥面跳到河里,十分危险但充满挑战感。二十年前我曾经写诗描写苏州河,那时苏州河很脏很臭,我的诗也满是愤懑,恨不得建个盖子把它变成水沟。没想到现在的苏州河变得如此清澈,真是奇迹。

戏剧评论家、戏剧电影学者丁罗男教授以年年都是戏剧谷观众的身份表示:为什么要有上海自己的戏剧节?在我看来,戏剧节就是城市文化的一个窗口,可以通过戏剧演出看到文化高度。他说,上海是话剧的发祥地,最早的话剧出现在上海的现代大学校园,圣约翰大学学生演出了最早的话剧,演的是《威尼斯商人》。上世纪初,梁启超提出戏剧改良,认为戏剧是改良民族的有效途径,因为戏剧最接近民众、最能教育民众。当时新戏剧最大的生存土壤是市民阶层发达的上海,当时话剧从业人员、话剧剧社都集中在上海,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上海演员组成的抗敌演剧队从卡尔登剧院出发奔赴祖国各地,把话剧的种子带到各处。

戏剧影视研究专家 丁罗男
论坛现场气氛活跃,活动结束后,不少市民纷纷打卡留念,直言不但聆听了一场高品质论坛讲座,也是第一次近距离领略到苏河湾的新地标建筑和经过修复后的文物保护建筑天后宫,此行受益颇丰。

丁罗男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历任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研究生部主任。著有《上海话剧百年史述》《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整体观》《电影观念史》等著作,发表大量戏剧影视评论。已获国家和上海市哲学社科成果奖、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中国文化奖·评论奖”等九个重要奖项。
(2023年4月25日中国文化报刊登)

袁德礼简历:
袁德礼:1954年生于上海。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糸。40年來,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过上万篇各类作品。先后出版过《百位老总谈人生》《女儿袁靓》《记者写天下》《袁德礼小说散文集》等书稿,累计1600万文字。作者曾在建筑与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社、城市导报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德礼传媒(国企)法人。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校对:十一指、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