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
高三(5)班代宇凡:

笔墨传薪,赓续文脉
中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树高枝茂,这离不开每一位炎华子孙心中的文化自信及传承,文化自信是文化传承的基础,世世代代的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坚实力量。因此,我们要厚植文化自信,增强精神力量。
以矢志不渝的传承之心为笔,绘就文化自信底色。
故宫“守门人”单霁翔带领人们亲近曾经束之高阁的藏品,让文物褪去历史的尘埃,向人们讲述属于自己的历史印迹,也让故宫如获新生,焕发活力。敦煌“守护者”常书鸿在事业有成时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筹备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使得莫高窟的保护与研究工作有序进行。诗词的“女儿”叶嘉莹90多岁高龄,仍坚持讲学,用一生培养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坚定地持笔,书写下心中的文化自信,并用行动唤起更多人心中对中华文化崇高的敬意,肩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
以开拓创新为墨,渲染文化自信篇章。
文化创承不能固步自封,要敢于先破后立,梨园星火虽未灭,但前路依旧坎坷,王珮瑜在京剧推广上借助自媒体及电视平台,借助新时代的力量,让国粹的生命得到延续。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让“敦煌莫高窟”到“数字敦煌”利用数字技术,为每一个洞窟容颜永驻,让敦煌与现代科技撞出火花。时代在日新月异的改变,各种科技层出不穷,文化传承的方式也应紧随其后,利用现代技术,让文化永葆生命力,我们义不容辞。
以开放包容为纸,承载文化自信的魅力。
每一种文化都值得尊重,也都具有各自熠熠生辉的亮点,因此我们应该以兼容并包的姿态对待每一种文化。习主席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活力。”从史上佛教东传,到近代的西学东渐,再到改革开放,中国积极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流互鉴。这不仅让中华文化在其他国家大放异彩,也为其他国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机会,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无限动力。
少年们,你我身处如此盛世,当为大鹏。我们要心怀文化自信,坚实地迈出文化传承的步伐。李白曾言:“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相信我们能抵御万难,接住历史的接力棒,大步向前。

王金荣,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语文老师,襄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襄阳市优秀共产党员,襄阳市劳动模范,襄阳好人,襄阳最美教师提名。荣获教育部第二届“迦陵杯 •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中学组一等奖,“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襄阳市优质课一等奖,先后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文学教育》《帅作文》《小作家选刊》等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系列名著《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指南、《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名著阅读随文引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