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
姚东红 姚金鹏 姚仁俊 姚国尹
姚小龙 姚伟民 姚焕其 姚新胜3
姚鹏飞3 姚明宏 姚继林 姚又兴
姚一鸣 姚荣滔 姚吉柱3 姚铁军
姚东红(安徽)
叠翠深山依水居,无香无果又何如。
经霜历雪年年有,不变君心立本初。
咏竹
姚金鹏(甘肃)
心虚皮厚根深细,烈火焚烧腰鞠躬。
博取世间君子席,可悲有士欲随同。
咏竹
姚仁俊(安徽)
绿叶青枝与众同,虚心有节世人崇。
卓然名列四君子,更有岁寒三友风。
竹
姚国尹(广东)
纤腰笔挺志凌云,甲刃披垂堪卓群。
雪砺千番尤有节,赠人荫翳隔尘纷。
绿筠
姚小龙(陕西)
通幽曲径入竹林,多少春秋未了因。
翠叶青荫直向上,一生到老总虚心。
咏竹(通韵)
姚伟民
岁寒君子坡边立,风雪交加挺又坚。
为护山林何惧苦,一心守望默无言。
咏竹
姚焕其(广东)
虚心守节被题诗,不惧风霜不说辞。
赞语全凭乡梓认,自家静静转亲知。
竹
冰欺雪压竹头低,骨断筋开叶坠泥。
待到一朝红日起,葱葱郁郁与天齐。
清竹吟(三首)(通韵)
刚骨直节迈世尘,吐苞自负步云心。
端居顺养仙真气,何待舟车枉扣门?
蟬蜕蛇脱自百寻,剑拔直遂赖灵根。
风欺雪虐浑平淡,十载终成鼎甲鳞。
阆丘不忍无竹对,玉第皆合有凤盘。
移取几多君子友,好教昆后斗冰寒。
题残竹
姚明宏(安徽)
阶前斜倚风中竹,叶落枝残鬓上秋。
形失容消真似我,嶙峋瘦骨满霜头。
咏望江楼玉竹
姚继林(成都)
府河之畔望江楼,女校书笺玉竹揉。
凤尾细腰多婀娜,香妃粉黛更娇羞。
盘根错节千丝缕,翠叶空心一贵侯。
自古文人均赞誉,放歌再唱举金瓯,
注:女校书是唐朝的官位,也是女诗人薛涛的别称,薛涛笺是她用竹子制作的。
咏竹
姚又兴(广西)
滿园修竹显风流,不染纤尘翠貌稠。
若水虚心情带笑,清茎通中淡无愁。
连根岂惧担惊险,聚叶何须掩月羞。
四季长青身玉洁,冲天绿海梦悠悠。
咏竹
姚一鸣(湖北)
分类无缘归木本,拱泥剥箨树高标。
堂边观景杜工部,纸上抒怀郑板桥。
凛冽风吹非改色,倾盆雨打不弯腰。
吾侪崇圣扬宏志,冲出云层越九霄。
咏竹
姚荣滔(江西)
夏耐骄阳冬傲雪,朝含雨露夜迎风。
虚心劲节超凡俗,翠叶繁枝映碧空。
破土披坚凭毅力,遮阴避暑有奇功。
修身养性真君子①,世态炎凉谈笑中。
注:①《幼学琼林》:竹称君子,松号大夫。
竹韵悠然疏影远,节枝潇洒出尘瑕。
不随俗气容颜圣,却有凌云富贵嘉。
静对明山添翠幕,闲裁白日罩青纱。
何人解得幽栖意,时把新诗咏九葩。
竹林霞想
姚焕其(广东)
倚竹比如何,它高三丈多。
既能无俗念,亦可纳烦河。
翠色清如玉,涛声荡似歌。
一生维护节,获赞更婆娑。
咏竹
姚新胜(深圳)
爱此靑青竹,枝竿绿叶姣。
破岩根越固,烂土乐逍遥。
雨出龙鳞壳,春生风尾梢。
虚心高志节,刚挺入云宵。
竹
姚吉柱(山东)
疏姿迎日立,倩影叶青青。
直节琼枝韧,虚心玉竹荣。
柔柔临水榭,袅袅对松亭。
三五澄明月,交辉翠画屏。
咏竹
姚铁军(河北)
幽篁梢月明,修竹向天擎。
瘦骨丹心意,虚怀素志情。
劲枝闻露冷,高节见风清。
老干知何去,新芽复此生。
咏竹
纤纤河畔竹,日日处清幽。
炎夏添阴爽,常来白鹭留。
一斛珠•竹
姚先辉(湖南)
荒坡雅院。婷婷玉立寻常见。虚怀亮节英姿倩。交友松梅,协力冰霜战。
篁干房子犹作箭。笋芽可口呈佳宴。菜篮床席皆称善。墨客文人,诗画千秋羡。
忆秦娥 . 吟竹
姚作意(湖南)
英姿绝,虚怀亮节豪情烈,豪情烈,扬威秀澈,气昴天阙。
松梅挚友坚如铁,齐心耿挺驱霜雪。驱霜雪,遂春秋悦,享同凉热。
竹(新诗)
姚吉柱(安徽)
你是瑶台阆苑遗落的一株仙草,
为万年尘世增添一抺绿色。
明月斜依在你的肩头,
辉映篁林深处的酥手。
任琴声悠扬,
飘到遥远的地方去。
我循着歌声,
奔波万里寻找那袅袅仙乐,
却一下走进了故事里。
我听到嘤嘤地抽泣,
触摸到你身上斑斑的血泪。
那双双淑女翩翩起飞,
到繁华柔婉的金陵落戶,
幻化成多愁善感的姑娘。
蛾眉双蹙,捧心拜月,
用生命演绎千古绝唱。
我只是一个读者,
却被故事的情节深深打动。
我日日夜夜为你祈祷,
却听到了
那一声声叹息。
姚新胜(深圳)
叠山书院弋城西,壮烈诗篇壁上题。
留取丹心存浩气,忠肝一主血鹃啼。
水转峰回流厝地, 紫云山涧鲤鱼溪;
五弯六曲穿村过,百态千姿万尾鲤;
池畔溪边人相聚,彩鳞闪耀竞相觅;
咏竹
姚永忠(福建)
大自然的精灵
静卧冰天雪地中汲取能量
征冰为友护心脉
煮雪为酒
悄悄谋划春之歌
十面埋伏中成功创举
戏云,耍雾
不是贪玩
那是太极真传
搏风成坚,汲雨而长
循序渐进的
一节一节参天
人之概模啊
你说呢

对仗和摞眼
文/姚吉柱
提到律诗,就会想到对仗,因为一首成功的律诗首先来自好的对仗。
对仗就是对偶,象仪仗队那样整齐地对列。这就要求应对必须工整,也就是说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并且词义相同或相反,这样才严谨工整。
但有一个问题,就是中间两联都按一定格式写,音节就雷同,读起来一个味道,影响作品的质量。于是古人想到了诗眼,诗眼就是一句中最有分量的那个字,在这里往往指一句中的单字,而这个单字都在尾字或倒数第三个字,所以避免上下两联音步雷同,只要把上下两联的诗眼错开就行,这样既可以避免诗式雷同,又可以避免摞眼。摞眼就是上下两联的诗眼位置相同。所以处理音步相同的过程,也就是处理摞眼的过程。一般说,上一联的音步是(2)221.下一联的音步必须是(2)212.反之亦然。
写诗的过程就是追求完美的过程,古人之所以用这么多标准来约束作者,就是让作品既具有可观性,又有可读性。意境优美,诗意悠远,又铿锵有力,琅琅上口,才是对一首好诗最终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