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葳蕤衔五色,渐次绕白头 893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心静庭生幽
文思卷里流
葳蕤衔五色
渐次绕白头
中国古典圣贤文化大都崇尚清静无为、道法自然、以德配天,无为的真正含义到底是什么?《道德经》之“为无为则无所不为”亦曾令笔者大惑不解!“为无为”如何能致“无所不为”呢?后观儒家经典《中庸》之言释之“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时而感慨万千,“无为”之惑才渐趋明朗起来。禅宗将生命境界分为三个层级,首层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其次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高层阶又回归本元即“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此三重境界就是人生觉悟过程的最佳写照。若单从生命发展历程来观,人生“无为”到“有为”,再从“有为”到“无为”是个必然之道。童稚之无为,在于不知“有为”之内涵,青壮之“有为”在于力图放弃“无为”而积极开创新世界,耄耋老年之“无为”则在于悟达“有为”之烟云过客,放下“有为”回归赤心童子时的本然状态,这是一个生于自然、创业社会、又回归自然的天人合一过程,而道法自然也正是人生之序从“无为”到“有为”然后再回归“无为”真实写照。
反观儿时不知“忧”为何物?因为无为无虑故无为无惧;青壮年代血性刚烈,人们追名逐利,胆大妄为,具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敢有为精神以及改造世界指点江山“舍我其谁”的豪迈冲动;人至中老后渐次“万理彻透”,方有“多事之秋不如无事之闲”的豁然开朗,从“有为”渐次走向“无为”,直到暮色黄昏而入“无为”之境,望遍天下尘凡,万象缘起缘灭,行云流水,本来无一物真,又何处惹尘埃呢?

中国思想家老子提出“无为而无不为”的社会自治模式,“无为而为”的思想经过西汉初期“文景之治”和大唐初期“贞观之治”等政治践行,竟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下大治局面。“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已经成为无为而为的飞来之笔,青垂历史,誉贯春秋。《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世界中无论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其本质运行轨迹依道而行,悖道而亡,若无外部因素干扰,各事物内部及相互之间大都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链条且处于无缝衔接状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日月星辰和谐共处,这一特点《中庸》称之为“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如果人类利用战争冲突及政治掠夺等方式对这些自然及社会生态链条进行人为干预,就会打破天道人道之间天长地久的本有平衡,这就是老子所言之“有为”之为。反之,如果我们顺乎事物本有的内理及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最大限度的服务人类与自然,大处无为而治,小处有为纠之,这就是道法自然与以德配天的珠联璧合,最终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有为而有所不为”的“上和天意,下顺民心”的大同目标,古代“垂衣裳而天下治”就是无为而治与有为而行相结合的典型写照。

无为的内涵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时期不同历史人物皆有不同解读。众所周知,先秦诸子百家共推《易经》为百经之首,大道之源,老子的无为思想也许从《易经》太极文化中得到了启示。《易经》原理就是将事物“内理外象”化,这也是内圣外王的塑造过程,内圣无为与外王有为的结合就是阴阳和谐之道。无为并非不为,而是遵循事物内在规律去依道而行,順势而为,反对使用外力逆性违道来干预事物的正常发展,如此,“无为”才能达到“无所不为”之“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大治目标。若人类掌握了“无为而无所不为,有为而有所不为”的真谛,将令人们的各项活动都遵循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德配天”的境界之中,这将是世界大同社会的一种理想存在状态。孔子告诫我们“有为而有所不为”,老子引导我们“无为而无所不为”,有为和无为哪个更好?从“有为而有所不为”到“无为而无所不为”,其实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通过尧舜之治、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已经给出了正确答案。
人生之乐在于体悟到“无为”之道妙,清净自然,心态平和,与事无争,大智若愚。当然,尚未老态龙钟之人,对于耄耋年境的“无为归真”还不敢妄加断论,其实从少壮而迈中年老年之历程,其境界就是一次从赤子之心“无为”至血气方刚“有为”再回归于返璞归真之“无为”的道法自然之旅,古人用一句成语概括为叶落归根。


总编简介: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大学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佛学、国际关系学及战略学业余研究与爱好者,志愿与天下有识同仁鼎力助推华夏文明回归世界历史中的本尊正位,共推民族文化重立大国自信与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毕生之力。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3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