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乡,让心中的梦想扎下根
◎ 李圣 胡 胜 红
武汉市东北部的最东端,山峦叠嶂,湖区延绵,这里是山区、库区、也是曾经的革命老区。受地理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一直很差,脱贫攻坚前,一直认定为武汉市的严重贫困乡村。
武汉市新洲区旧街街道的杨山村就坐落在这里。
初夏时分,当再次走进杨山村,这里已经焕然一新,当年的贫困面貌已荡然无存,有的是群山环绕下的鸟语花香和延伸至远方的柏油大道。村民的笑脸辉映水库的涟漪,俯身取水,提篮采茶,和乐融融的场景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我们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很累很忙的两年时间,把山上的茶叶产业进行了努力提升,把山下的路面设施进行了尽量改善,现在初见成效,茶叶产业兴旺了,交通出行畅顺了,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变化很大。”杨山村村支书杨茂乐呵呵地和到来的客人分享着他的喜悦。
正是这位叫杨茂的年轻村支书,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带领乡亲们把整个杨山村焕然一新。
杨茂原本是一位事业小有成就的老板,名下有两家公司。杨山村是他土生土长的地方,父母叔伯一直居住生活在乡下。在外打拼的他再忙也会经常回乡看看,2020年的几次回乡,他发现尽管脱贫攻坚让村里实现了基本脱贫,但村集体经济发展依然单一,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联农富农机制,为此,杨茂萌发了把家乡经济全面带动起来的打算。
在干了一辈子教书育人教师工作的父亲的鼓励下,2021年,杨茂毅然放弃了自己两家公司的经营与管理,决定充分利用自己的管理积累和社会资源,回乡和父老乡亲一道把多元化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2021年9月,他被上级党委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被乡亲们推举为村主任。
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住生产发展是工作的主线。怎么发展好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是杨茂的心头大事。
村要富,就必须盘活村集体经济。杨山村四面环山,全村仅700亩耕地,有近8000亩山林地,水源灌溉严重匮乏,以前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只能“靠天吃饭”。为了找到适合村里发展的产业,杨茂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坚持现场看、现场学,最终瞄准了“茶叶”这一耐旱经济作物。
说干就干,杨茂挨家挨户的对全村185户群众做足思想工作,鼓励大家开荒种茶,选种、购买、分发、种植……家家户户齐上阵,凡是可以开荒的地方都种上了茶树。为了形成更好的规模效应,他积极主动引进市场主体,将村流转的600余亩荒废的老茶场进行种苗更新,杨山村的茶叶产业初具雏形。
茶叶种植起来了,但是病虫害防治、提高产量、扩宽销路的问题也一一摆在了杨茂的眼前。经反复思考琢磨,他积极与武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果茶所取得联系,多次请求农科院的专家与博士团队来村指导,就除草、施肥、除虫、修剪等一一对村民进行培训讲解,村民们的种植技术大幅得到提高,现在,茶叶年产量可达7500余斤。
为了让茶叶销路更畅,杨茂积极创建“在外青年致富能手工作群”,鼓励他们在茶叶上市之前发动“朋友圈”扩大茶叶的宣传,还联系湖北广播电视台对茶叶进行宣传报道。同时,他在村里每个小组培养出一名茶叶销售人员,市场、茶楼、学校、医院等等,他挨个带着跑销售。杨茂还根据自己多年的经商经验,创新实行订单式销售模式,开创适合企业需求的茶叶文创产品,实现了当天村民采摘的茶叶鲜料,当天统一回收并相对周边茶企收购价上浮20%的局面,两年来杨茂通过共同缔造的发展理念,发动群众力量,仅两年来每年茶叶销售额达600余万元,户均可增收2万余元。
杨茂深知要提高茶叶效益,提升茶叶附加值是关键。他结合市场需求,借鉴沿海地区茶叶生产经验,为村内拟定了“茶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拟联合湖北省万里茶道研究院、农科院,优化茶叶产业模式,引进先进加工工艺,将茶叶园区剪枝废弃的茶料变废为宝,从中提取茶多酚,茶多糖等物质进行进一步加工,将传统的采茶种植延伸为集茶叶种植、茶叶销售、茶叶生加工于一体的茶叶生产链条,努力实现一片绿叶,带动一方振兴。
自己富裕不算富,要带动群众共同走上富裕路,一直是他儿时的梦想。当前,在杨茂的带领下,梦想正在成真……

一腔热忱扮靓一方环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群众的急难愁盼始终是杨茂的心头牵挂。
为了更好的做深做细群众工作,杨茂提出了“长辈式、组长式、村民式”的“三式”入户走访制度,并制作出详细的“反馈问题收集本、解决问题研讨本、待办问题规划本”的“三本”工作制度。他坚持走村串户,在山头院落、田间地头、茶园沟渠与村民拉家常、问疾苦、听意见,进一步了解群众生活,更了解他们想要什么、想做什么。
“杨书记,我希望咱村能够像其他村一样有一个百姓舞台跟广场,哪怕简单一点的都行。”王大姐的呼声,杨茂深深的印在了心里,为了让村里有个像样的休闲场地,他多次联系文化站,多方争取政策支持,终于使得杨山村百姓大舞台在村里落地。
为了更好的完善基础设施,方便村民出行,提高村内老年人的幸福感,杨茂先后筹措资金330余万元,新建村老年活动中心,修补破损道路10处,新建产业配套道路1.3公里、茶园沟渠4200米、简易石桥2座,修复垮塌水塘石岸3处,赢得群众们的连连叫好。
改善人居环境一直是杨山村村民的深切期盼,为了全面提升村湾环境,杨茂组建了一支“村湾保洁队伍”,签订保洁人员聘用协议,由专人负责固定区域内的环境卫生,成立巡查小组定期进行巡查。为了解决村民房前屋后的木柴乱堆乱放的问题,杨茂专门组建了由热心村民组成的“森林巡查小组”,广泛发动宣传村民共同缔造美好家园,禁止乱砍乱伐山上的树木,定期对各组道路两旁的杂草进行割除。
村里的道路更整洁了,环境更秀美了,村民居住舒适度更高了,实现了村内风貌大变样。
为了进一步巩固这一治理成果,杨茂还定期组织开展全村“最美文明户”评比活动,为表现优秀的村民装订文明户牌,通过示范引领鼓励村民积极向先进看齐。

一份赤诚赢得一方民心
走近群众,融入群众,了解群众需求,解决实际困难,才能更好的融入民心。
一直以来,杨茂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项目、发展特色经济项目不是乡村振兴的终点,扎扎实实为群众解决点滴困难,更是群众幸福感的来源。
1980年,杨山村因兴修水利,建站发电,导致六祖14亩农田被淹,欠村民10万元,成为了历史遗留问题,历任4届书记都未能解决,现在又摆在了新上任的书记杨茂面前。
得知此事后,杨茂没有选择逃避,首先找到了协议上的经办人和村里87岁的老书记了解情况。苦思良久后,他决定从群众中去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连夜召开小组代表会议,充分让每家每户发表自己的意见。
“10万块钱肯定得要,还要按照协议约定,一旦电站垮塌不再进行发电,需要对所淹水得农田进行退站还田”。“事情是1980年的事,欠条是2010年的欠条,当初的10万相当于现在的30万都不止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晚上10点半,杨茂一一的记下了村民们的意见建议,并当场保证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交代。
回到家后杨茂反复翻看协议,发现里面有一条“占压年限到2050年”,他便想能否再做做村民的工作,将被长期淹水而变形垮塌的农田进行复垦还给村民耕种以抵消10万元的欠款。第二天一大早,他便挨家挨户上门进行劝说。经过他的数天努力,终于有一半以上的村民松动了要钱的思想,认为拿钱与恢复耕种可以二选一。
杨茂便趁热打铁,又召开小组会议,经过一次次的讲解与劝说,终于有几个人带头说:“在疫情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没有口罩用,没有米,没有菜,更没有消毒用品的时候,是杨书记通过自己的关系,为我们全村的人捐赠口罩、消毒液,为我们送来了3车蔬菜水果,我们大家都应该理解杨书记和村里的难处”。 就这样大家一致通过了恢复耕种的建议。事心双解后,村内的老百姓更加由衷的信赖这位新书记。
为了加强对脱贫户的帮扶,杨茂以党建活动为契机,联合武汉万正远洋船舶管理有限公司、爱特沃(武汉)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对全村18名脱贫户捐资大米、食用油,对一名高考困难学子每年捐资助学5000元,并给全村中小学生捐资书籍、文具等生活用品,鼓励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现在的杨山村,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产业成型,是集山水与风情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有万鸟园、山峰十二生肖等自然景观,有与朱元璋有关的《寒溪寺》,有与唐太宗李世民及其五太子有关的烈马回头和赤膊龙山;有张体学、漆少川等革命烈士抗战的红豹恼故事等。杨山名茶先后荣获上海茶博会银奖,武汉黄鹤楼杯金奖。
每当有人问他回来苦不苦的时候,杨茂总满怀信心的说“我能为村民服务,带动村里发展,也是更好的回馈社会、回馈人民”,杨茂用他那“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在家乡这片故土上,用一桩桩的行动,一次次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带领乡亲们共谋幸福路,不负青春,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