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梁晓声作客“百川汇海 · 文学盛宴”主讲“文学阅读与写作”一一“百川汇海·文学盛宴”第一期举行
2023年8月6日,由北京市文联、海淀区文联、中关村网络作家协会主办的2023年北京市文联品牌活动引导项目“百川汇海·文学盛宴”第一期在国家行政学院大有书馆举行。活动以“读与写——从《人世间》到《父父子子》”为主题,邀请到了著名作家梁晓声为主讲嘉宾,著名文艺评论家张志忠为访谈嘉宾,上官文露为助场嘉宾、主持人,纵论文学阅读与写作的热点话题。现场80余位观众参加活动,线上138多万观众收看了直播并参与互动。中共海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海淀区文联主席苗地,中关村网络作家协会负责人王威等领导嘉宾出席活动。

“百川汇海·文学盛宴”第一期现场

中共海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海淀区文联主席苗地,中关村网络作家协会负责人王威出席“百川汇海·文学盛宴”第一期活动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影视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现居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9年7月,获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8月16日,凭借作品《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9月23日,长篇小说《雪城》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2022年12月,获评“2022年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大杰出贡献人物”。 2023年1月,获评2022年度文化人物。2023年3月,荣获202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奖(一等奖)。
活动开始,首先由中关村网络作家协会负责人王威介绍了到场嘉宾,就“百川汇海 · 文学盛宴”活动的宗旨、立意作了开场致辞。
2个多小时的“百川汇海 · 文学盛宴”活动中,著名作家梁晓声从自己阅读司汤达《红与黑》、雨果《悲惨世界》、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等世界经典名著的感受出发,回顾了阅读对于作家的触动。他表示,关于理想主义,见诸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等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家国情怀”是全世界普遍的文学主题。
访谈嘉宾、著名文艺评论家张志忠围绕“文学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进行了生动阐释,从“文学开拓人的精神境界”、“文学是人类的营养剂”等层面展开了论述。他结合梁晓声的《人世间》等作品分析指出,年代剧中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告诉人们,我们的前辈是“怎么走过那些时代”的,从而为当下及未来的读者提供了精神养分。

著名作家梁晓声作客“百川汇海·文学盛宴”第一期讲授文学阅读与写作
在论及为什么写《父父子子》时,梁晓声动情地说,我们的国家民族历经多少危机苦难而屹立不倒。其中“天不灭、地不埋”的内在精神支柱,值得深入挖掘探寻。创作这部作品,就是想唤回、重新认清、拥抱这种精神,表达敬意。
就创作视角话题,梁晓声表示,创作方法可能存在两种情况,即有意识的尝试、根据创作项目改变两种,自己更多是基于原有写作习惯不能足以表达的情况下,根据创作项目而改变方式。希望多视角呈现故事的内核。著名文艺评论家张志忠在对话中则提出,文学要有创新,这既是作者创作自身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值得大家认真体味。他鼓励年轻的创作者挖掘自己的个性、强项,向内开掘潜能。“炫技”、创新是大多数创作者要经历的必然阶段。经历千山万水,从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就为什么写作的话题,梁晓声回顾了自身的创作历程。他深有感触地指出,写作缘于灵感与生活。作家需要更关注别人的生活、关注他者命运的本能。“作家需要生活,但如果没有解读或者感知波澜壮阔生活的能力和眼界,也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与人物。”
就一位研究生提出的“如何开始创作”的问题,张志忠结合自身曾担任军艺文学系主任多年的教学实践表示,需要挖掘自身特长,从模仿起步,写出时代感历史感。梁晓声则表示,作家是所有文艺类别中相对“折磨人”的职业,具有创作内容的排他性,“别人写过最好别写,除非比别人写得更好”。此外还要多读多看。
梁晓声还深刻反思了“中国作家为何矮人一头”的现象,以中国影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子夜》《林家铺子》《早春二月》等作品为例,为中国作家提振自信;并以《白蛇传》为例表示,中国文学并不缺乏想象力。“相当时候我们是自己矮化了自己。”
活动现场还进行了热烈互动。海淀作家曾金胜、王宁、王莺、源子夫及现场热心观众就写作《人世间》的初心、为何选择温暖笔触、创作的书写方式、如何看待西方文论等文学创作相关热点问题相继提问。著名作家梁晓声、著名文艺评论家张志忠作了热情而生动的解答,
赢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沉住气、写得慢一点”,“要有大胆怀疑的精神”……互动交流中的精彩话语,引发了人们深深的思考。

现场观众踊跃提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百川汇海 · 文学盛宴”第一期活动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由抖音、央视频、中国散文学会联号线上直播,目的是让文学传播得更远,抵达更多年轻人心中,让文学发挥更大价值。138多万网友收看了直播。现场及线上观众互动踊跃,随着主讲嘉宾、访谈嘉宾对文学创作相关热点的精彩阐述,掀起一个又一个话题的高潮。观众纷纷表示,“百川汇海·文学盛宴”第一期活动精彩迭出,主讲嘉宾、特邀嘉宾真诚分享、传道受业解惑,不愧为一次文学盛宴,如同上了一堂文学的大课,受益甚深。

“百川汇海·文学盛宴”第一期嘉宾与部分现场观众合影
“百川汇海 · 文学盛宴”是2023年北京市文联品牌活动引导项目之一,由北京市海淀区文联、中关村网络作家协会主办。聘请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文艺理论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张志忠老师担任文学顾问。活动每季度一期,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邀请活跃在当代文坛上的,曾获得过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奖项的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 剧作家以“师说”的名义走上讲台,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强调 “师者”与受众者的互动。
(曾金胜/文 李大承/图)

相关阅读:
《人世间》(三卷本)是作家梁晓声饱含深情的总结性作品,展现了作家丰厚的生活积累和健旺的创作活力,标志着梁晓声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新高度。《人世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一个平民区——共乐区为背景,刻画了从这里走出的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展示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巨变。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至改革开放后的,他们有的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精英,微之光却永远闪耀,梦想的力量荡气回肠。这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友谊的小说,他们有的通过读书奋斗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精英,更多的则像父辈那样努力打拼辛劳谋生。人物的性格命运各有不同,善良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坚忍、尚礼乐群等人性中的幽微之光却永远闪耀,梦想的力量荡气回肠。这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温情的小说,平民视角,悲悯情怀,激烈的戏剧冲突,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通过一个个可亲可感的人物全景展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都让小说具有某种“史诗”品格。

《人世间》(三卷本)是作家梁晓声的*新长篇小说。全书一百一十五万字,历经数年创作完成。作品以北方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艺术而雄辩地展现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作者感同身受,满怀深情,立足底层,直指人心,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长篇小说佳作,更是梁晓声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峰。
小说系中国作家协会2017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选题,也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图书。

《父父子子》

*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电视剧《人世间》原著作者梁晓声最新长篇。
* 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华民族奋争史”,与《人世间》“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共现百年中国的波澜壮阔。中国之近代的史,不唯苦难,不唯悲情,亦有大气节大义勇在焉!
* 以东北高氏、纽约赵氏等四个家族四代人命运故事,串联20世纪30至80年代中华奋争史。人物鲜活可感,国恨家仇穿插爱的温情。铁血儿女的列传,民族奋斗之白描。
* 作者打破创作惯例,次采用跨国视角,创造性地体察和共情了海外华人的处境;打破常规的叙事角度,力求大度地给人以亲历者自述般的现场感。

作品以东北高氏、纽约赵氏等四个家族四代人的命运为线索,串联起20世纪30至80年代的宏阔时空: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到曾经的革命者成为批“北大荒人”垦荒拓野。更创造性地采用跨国视角,以哈尔滨和纽约为空间坐标,呈现国人和海外同胞异地同心的“双城记”。小说后,1984年四家人再团聚,父父子子,继往开来。展一幅波澜壮阔时代画卷,谱一曲悲欢离合命运之歌。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当代作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返城年代》《年轮》《知青》等作品数十部,多部作品被译介到海外。

梁晓声对艰难人生的礼赞,实际上是对生活中真善美的礼赞,因为我们在他有着艰难人生的人物身上,看不到私欲和卑污的灵魂。
——郜元宝(文学评论家、复旦大学教授)
梁晓声穿行过迥然不同的时代,为历史作证,为善良辩护,为正义伸张,为生活承担。他的写作因此有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他使文学与真善美的结合不再是一个夸大的想象,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陈晓明(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的变化让人们改变得很多,但梁晓声式的慷慨陈词依然有自己的力量在。人们仍然可以从梁晓声这里得到一种真正的满足,梁晓声仍然能够给他的读者想要的东西。
——张颐武(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
在人道主义为基础的“好人故事”中,梁晓声突出了普通人的幸福生活作为目的的总体性思考,体现出当代小说的史诗性所在。
——刘大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梁晓声是知青文学一人,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核心作家之一。
——孟繁华(文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