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清头条】总第0199期。运河名城,山东临清。江山如此多娇,运河浪花真好,每篇文章阐述一个道理,每首诗歌突出一个主题。怡情益智,启迪人生。请大家分享。

中华优秀少儿故事之24
房玄龄年幼识大局
韩积蕊编辑

房玄龄出生于官宦之家,其曾祖房翼,后魏镇远将军、宋安郡守。祖房熊,释褐州主簿。父房彦谦,好学,通涉《五经》,富有辩才,是魏、齐间的山东学者。
房玄龄,别名房乔,字玄龄,汉族,唐代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唐朝开国宰相,他身居相位22年,显贵至极,但常常深自卑损,虔诚恭谨、低调谦和,不敢炫人傲物。自幼耳濡目染,颇承其父遗风。聪慧好学,善诗能文,博览经史,精通儒家经书,具有过人的智慧和洞察力。又向父亲学得一手好书法,工草隶。十六七岁时,他随父亲到长安。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
房玄龄生长于隋朝,当时隋文帝夺取天下不久,社会上一片繁华景象。一般人都认为隋王朝牢不可破,但小小年纪的房玄龄却能从表面的强盛看到其潜在的颓废。
他对父亲说:“隋王朝的皇帝没有积下什么功德,又不思长治久安,只会欺压百姓,而且皇室兄弟不和,互相倾轧,将来矛盾定会激化,引发天下大乱!依我看,隋亡国的日子不远了。”父亲听了不禁大惊失色,吩咐儿子不要乱说。
不久,房玄龄的话便应验了。隋文帝被害,杨广即位,不久义军四起,天下大乱。隋王朝不堪一击,李渊父子趁机夺取天下。
吏部尚书高基素称赞说:有才华的人我见过不少,但都不及房玄龄这个年轻人,小小年纪就具有如此远见卓识,日后必然会成就一番非凡的事业。吏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中央组织部部长。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是吏部的最高长官。

【拓展阅读】
房玄龄的主要成就,在随李世民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龄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他一生勤于政事,不计个人得失荣辱,为了大唐王朝的兴盛和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卓越的治国才能、淡泊的生活态度、练达的人生智慧,为开创“贞观之治”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合称“房谋杜断”。
【感悟】
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至老。房玄龄的经世之才和他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他的父亲房彦廉是一位大学问家,平时十分好学,常常手不释卷,并要求房玄龄博览群书,这为他今后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学问基础。
步入仕途后,对上尊而不谀,对下敬而不嬉,永葆浩然正气。唐太宗之所以能这样信任房玄龄,主要就是因为房玄龄始终恭谨有加,从不居功自傲。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就是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初衷及目的。
【附录】
开国之初,隋文帝杨坚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杨广被杀,根本原因是隋炀帝暴政,三征高丽造成财政入不敷出,加征赋税。开凿大运河、营建东都,滥征民力,造成百姓负担大大加重、民怨加深,加剧了社会矛盾,群雄并起。
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长安)。589年,隋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到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享国38年。


【作者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民盟盟员、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京杭书院讲师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市宣传部理论讲堂宣讲人,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都市头条》文学平台主编。编撰六部书稿,出版三部。著书立说搞讲座,发挥余热做公益。

【运河浪花】
~~~~~~~~
纵情笔墨 愉悦自我
~~~~~~~~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圣杰 文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