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村塘是九村一十八寨中水质最好的,就是周围几十里以内都没有这么好水质。这塘中除有鱼以外,无鸭少鸡。因此,这里的水可以随便喝几口都不要紧。
这村塘白天是男人们的天下,晚上是女人们的天下。因为这水塘没有稀泥,沙土地硬梆梆的,洗完澡上来,脚上不沾泥。天一黑,男人们都到对岸的那片芦苇地边洗澡,而女人们便在这村塘北边,那儿有棵合抱不交的大杏树,大杏树左边是一棵大榆树,右边是一片桃园。
因此,女人们来村塘洗澡,都把衣服挂在桃树上,红红绿绿,那用布条作为裤带的带子随风摇晃,一荡一荡的,大腰裤子随风飘摆,大襟小褂扔在地上。她们一旦跳入水塘调起皮来,男人还真不行,可是他们一般洗澡都比较认真,不像男人来到水里三抹两下,就提着水桶和裤子回家了。
一般情况下,女人来洗澡都不是一个两个人,都是六七个或十几个,总有一两个是年龄较大一点,咋咋呼呼,嘻嘻哈哈,但是谁也不知道她们在笑什么,同时也在告诫对面的男人们不准游泳过塘,否则会挨一顿骂,第二天生产队长还会找他单独谈话。
这村塘不仅造福村里,更是造福全村男女百姓。
这村塘是什么时候开挖的,没有人记得,只知道扩挖时大约是大跃进时期。那次扩挖村塘动用了全公社的人,两边搭满了庵棚,各大队集体开伙,共同吃饭。
公社成立了挖塘指挥部,各大队成立了挖塘突击队,整整一个今冬明春,把个村塘整理得象模象样,南岸架起了抽水泵房,垄沟从西到东,宽十五米,深五米,清沟、沥水,有利于淤泥挖出,各大队长还成立了铁姑娘队、老虎班,高音喇叭时刻宣传工地新闻及好人好事和工程进度。
自此,村塘的水质更好了,特别是大旱之年,更看出村塘的威力,方圆数里都来此取水、喂猪、饮羊、人吃。最后因为此地是砂土地,漏水快,土质不好,没能种成水稻,旱改水没成功。
这村塘也有她的光荣历史,据听那小和尚说,这村塘可为这李村立了汗马功劳。
说是在抗战时期,四零年前后,村塘只是村圩沟,夏天有水,冬天无水就干。一队日本鬼子兵看这一带山峦起伏,有利于作战,就想来此占领这九村一十八寨。
他们哪里知道,这九村一十八寨不仅山山相连,就是山下的环山沟也是村村相通,只要有一村出现情况,仅两顿饭的功夫,就可人马备齐,相互支援。
那正是北方青纱帐起之前,这些小鬼子来村骚扰,本想抓几人弄点东西。
可是当他们一入这李村的南河滩,就被村人看到了,马上通知村民进入村圩,并相互通知各村做好相互支援的准备。那时的农村,家家都有护院的家伙,土枪土炮还是有的。
因为,这东西可保村保家,冬天还可上山打兔子改善生活。当时,村保长只一个动作,村圩里便站了几百号人,也就是几百条土枪。小鬼有恃无恐地端着枪大摇大摆地准备进村,哪里知道这儿已埋伏众多的村民。
他们刚爬到村圩的上边,一时间土枪大作,百枪齐发,这一小队鬼子死伤不少,败下阵来。那小鬼子何曾吃过这大亏,恼羞成怒,一面组织反攻,一面派人回去请求增援。
作者简介:李保璧,安徽灵璧人(微信15952897255),经营假山园林、河道护坡、景观石供应公司二十多载,笃志于灵璧奇石文化的传播,深受业内外各界人士好评。酷爱文学创作,在近百家刊物发表小说、散文、随笔、诗歌等文学作品二百多万字,《渤海风》文学杂志签约作家,中篇小说巜老屋》获《小说选刊》征文二等奖,连续荣获两届“宿州市文学奖”、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先进个人,出版了《三月柳》等三部个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