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题字 耿明

惊险60分,相逢一世纪
作者 吴锐
我去年8月份,去五台山旅行,虽然十天的时间不长,却经历了人生最艰险的60分钟,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但经历过了,却念念不忘,变成了人生宝贵的经历与财富。尤其是脱离险境,见到亲人那一刻,更是让我心存感激,感动,感恩。
我们一行48人乘坐大巴车来到了台怀镇五台山脚下,到达时己近溥暮,我们下车吃饭歇息,准备明天一早就去拜谒“黛螺顶”。
“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沿续至今。这里供养五台曼殊像,五座台顶各有一尊文殊菩萨法像,人们转遍五座台顶,朝拜了5尊文殊菩萨,叫“大朝台',传说乾隆欲朝拜五台文殊,终因风大路险,没有如愿,遂欲摹拟五座台顶的五方文殊,总塑于此。以便朝会者到此参拜,“黛螺顶”就是人们所说的“小朝台”。我们决定先拜谒“黛螺顶”。
“黛螺顶”,是五台山东台顶延伸的一个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相当于一幢130多层高的摩天大厦。登顶,步行,右有新路,左有古道。新路即是1991年修的大智路,净宽2,2米,用五台山青石铺成,共有1080个台阶。还有一条路就是坐索道。来到五台山,大家的意愿都是从台阶上一步一叩的拜上去,因为人们说踏1080级台阶,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逢凶化吉,一生平顺。我虽然走路很吃力,还是想和大家一起拜上去。

登顶前,我们在停车场,导游对我和一位200多斤的特体女士说“你俩先抄小路按照标识走能近一些,平坦一点,"说完就指给我俩一条路。先说说我这位搭档,她大约三四十岁的年龄,我看见过胖人,但像她这样胖的特别真的头一次遇见,每走一步,都得張口喘,胖肉把眼睛和鼻子都挤变形了似的,穿一件居士服,马上要涨开的样子,扣子都要蹦出来了,尤其是双腿是典型的x形,两膝关节向内屈,这样一步一摩擦大腿内侧,本来就又粗又重,走起路来左右摇摆,活脱脱一个大“企鹅”。而我一条腿不敢吃力,又架个拐杖,这对难兄难弟,走这么危险的地方,能不哆嗦吗?我俩沿着这条越往上走越高的小路气喘吁吁的弓着腰向上爬,可艰难的走了一段时间,抬头一看,没路了。好不容易碰到一家小客栈,咨询从哪过去,老板便说穿过前面寺庙的“天王殿”就有路了,我俩去找出口,可寺院大门紧闭,是疫情的缘故吧。我俩只好往回撤,不知道是走到哪,走了多长时间,就看见了一个指示牌,箭头所指通往“黛螺顶”,我俩像见到了救星,立马沿着这条路往前走,走了半天才发现是上山,路越窄越陡峭,环顾四周这是一个山坡,只有横七竖八的小树,荒草,野藤,由于昨晚刚刚下过雨,只有几十厘米宽的小道泥泞不堪,崎岖不平,还有点立陡立隘的态势,山下是万丈深渊,眼睛不敢往下看,又不得不盯着脚,我俩人一手抓路边的藤条,一手互相拽着挪,一寸一寸地挪,一边挪,一边深呼吸,一边给自己打气,“慢点,稳住”,我颤抖着声音,即是给自己加油,又是鼓励对方,走了十多米吧,不知道还有多长?不知道还有多危险?不敢贸然前行了。可退回去怎么办?不登顶了吗?还到哪里去找宽阔平坦的路?时间还来得及吗?难道就这样放弃吗?怎么办?我俩商量着还是往前走,说不定前面就有路了呢!我俩抱着一丝饶幸,寻找可以抓到手的藤呀,草呀之类的东西,侧着身子,把四双脚平形地放在这几十厘米宽的路上,一点点向上挪,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不知挪出了多远,耳边除了风鸣声,鸟叫声,隐隐约约的听到了人的嘈杂声,我以为出现了幻觉,更加紧张,身上的衣服早被汗水露水打湿了,恐惧正一点点呑噬着心脏,我手脚并用,哆嗦着挪动又眼睛不眨地盯着她……不知道又过了多长时间,仔细听,这声音越发清晰起来,原来是"阿弥陀佛"的圣号声,我们终于找对了路,见到了我们的“大部队",我们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仿佛隔离了一个世纪,虽然只分别一个多小时,可看到正在念着圣号,一步一叩的向上攀登者,我们百感交集,喜及而泣,来到近前,一个身材魁梧高大,眼睛明亮、赤脚的年青后生从护墙上跳下来,奋力地把我俩先后推上了护墙,然后又跳到台阶上,把我俩接下来,终于跟上了行程,找到了“队伍”,攀登到了山顶。
这次遇险,又能安然无恙,还完成了心愿,抵达了山顶,在山顶“一览众山小,的放眼远眺,青山参绿,烟雨迷蒙,塔院诸寺,红墙碧瓦,翘檐飞甍,辉煌壮丽,白云轻抚,溢光流彩。好一幅大自然的美景,好一座朝圣之地,好一处文殊菩萨道场,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蕴含着多少人生之理呀!人在困境之时,只有淡定的坚持才能突围,这不仅仅是登顶的体会,更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坚守的人生信条。
作者简介
吴锐,1963年生人,退休前任“宁江区关工委”家庭教育中心教师。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政府“特殊人才”称号获得者。从80年代开始创作散文、诗歌、通讯等。

文学顾问:吉振宇、金巍
采风顾问:沈凤祥、王国发
国学顾问:沈洪友、侯玉田
艺术顾问:张桂芝、赵昕、王桂芬、耿明
评论顾问:姚宗希、傅宝魁、王凤岐
总顾问:李明军
总编辑:张晓彦
执行总编:沈树立、谷国宏、周昌龙
主编:吴玉梅、吴垚、王国琦、王迪
副主编:徐丽、杨晓梅、柴丽岩 、贾春晖
主办单位:
松嫩流域文学社
北方都市文化编辑部

协办单位:
松原市残疾人联合会
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
松原市宁江区作家协会
松原市女摄影家协会
松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吉林油田文联、体协
金秋俱乐部
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
吉林油田消防支队
吉林油田供电公司
松原之声朗诵艺术团
《朗读者》读书会
东镇广播剧社
吉林龙华传记文化工作室
松原文昌社传统文化志愿者
查干湖散曲社
投稿邮箱:Limj967@163.com
本期编辑 张晓彦

本期编审 王国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