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晓平
2023年8月8日《现代快报》
山东人好喝酒,每酒必菜,有一个叫“抗叨”的菜,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近日到青岛,原想自己去海边走走,吃吃道地的渔家海鲜。孰料好客的山东朋友知道了,死活不让走,一顿接一顿请,朋友请过了还有朋友的朋友请。就一句话,到俺山东来,还能让你们自己出去找吃的?海鲜,我们这儿最不缺的就是海鲜,什么道地不道地的,你说出名儿来,俺去找!
其实不是怕和朋友吃饭,怕的是顿顿劝酒。山东汉子特别豪爽,你不喝白酒吧,他有甜酒;你不喝甜酒吧,他有啤酒。俺山东青岛啤酒全国有名,你来了就要好好喝个够!每顿酒喝下来,红头紫脸的没三四个钟头你是想走都走不脱。瓶塞一开,话匣子也就随之打开,除了陈芝麻烂谷子的那些同龄人往事,说得最多的还是桌上那些新鲜玩意儿,好多我们叫上名儿和叫不上名儿来的菜,什么海滩上挖来的沙虫会喷水,海底脆生生的海石花为什么长得像高山雪莲……这些掌故逸闻一个连一个,颠过来倒过去地说。同行的南京朋友酒喝不过他们,故事也说不过他们,就鼓动我这个曾经的主持人,说几个段子来撑撑门面。
于是,我就指着满桌菜说,别看你们山东菜多,你们吃过南京的公鸡蛋么?对,就是公鸡母鸡的那个鸡。这又要从当年计划经济时期说起了,那时家家吃不饱,买粮要粮票,买糖要糖票,还有肉票、酒票……城里一切都按计划供应,农村也不许多养鸡养鸭。吃喝不足,家里来客怎么办?高淳有个聪明的农妇发明了一种菜。那天,她家临时来了一位贵客,主妇大窘,实在凑不出菜来,就将腌菜缸里苍黄的老卤舀上一勺,和上稀稀的面糊,饭锅上蒸熟,再切上鲜红的胡椒丁,捣几粒雪白的蒜瓣,淋几滴香油在碗里头。客人一吃,又鲜又嫩,忙问这是什么菜,像蛋羹又不像蛋羹的?农妇抿嘴笑道,这是高淳的公鸡蛋耶!从此,我们南京就多了一道风味独特的菜,公鸡蛋。现在南京一些高淳土菜馆里,店家还会做这道菜,可惜客人只能尝尝鲜,不肯多吃了!
旧话就酒,越吃越有。一个山东大哥说,老吴你刚才说的公鸡蛋,荒年累月的事,一股穷酸气,好像你们南京人待客不诚似的。其实我们山东人也不是天生穷大方,有时酒喝一半菜没了,主人也挠头。所以我们有个菜逢酒必上,叫“抗叨”,你们猜是什么菜?听说此菜还在桌上,南京的朋友瞎指一气,皆说不对。我陡然想起,大哥他们说话,搛菜不说搛,叫叨菜,这点和我们南京方言差不多。我便问,你这个“抗叨”的叨,是不是叨菜的叨?大哥说,你果然聪明,是这个意思,接近谜底了。我说你们北方且又是海边的新鲜玩意儿,我们南方人许多见都没见过,往哪儿猜?大哥说,不对,这个菜你们南方亦有,而且酒桌上也是经常吃,好吃还便宜,你还猜不出?他用筷头一点那盘油炸花生米,说,就是这玩意儿,你们敢说没吃过?
哄堂大笑——早知谜底的山东朋友捂着葫芦嘴儿笑,恍然大悟的南京客人意味深长地笑。是啊,哪怕是穷酸岁月,好酒人一包花生米还是吃得起的。现在虽然酒席上大鱼大肉,但这盘无论油炸还是盐炒的花生米,从最早的冷盘上桌开始,一直能吃到席终人散,酒席上哪怕盘空碗尽,花生米基本还在,多少填补了中途断菜的空白,也免主人几分尴尬。不是花生耐吃,也并非是它不好吃,实在是因为那一粒粒圆溜溜的花生米,用筷子一粒粒叨起来费劲,细细思忖,的确是一盘既撑面子又实惠的“抗叨”啊!
吴晓平,资深媒体人,南京电视台方言节目《听我韶韶》原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