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怡霖至今出版的7本散文集,都是在手机上完成的。“她这1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均成于手机荧屏上,她的创作不在书斋,而是在流动的旅途上,喧扰的街头、安静的山村、奔跑的火车……哪儿都是她创作的现场,其中的艰辛与快意可想而知。”这是中国作家协会原书记处书记张胜友在为怡霖作品《追梦霞满天》作序中所说的。
怡霖告诉记者,用手机写作是自己当初最早的选择,感觉电脑携带很不方便,只要来了创作的灵感,手机可以随时随地完成创作。
创业初期,因为经常要坐长途汽车,坐在车里,望着窗外的景物掠过,心里就有许多情绪涌现出来,她就会习惯地拿出手机,将内心的想法化作文字。每次出门,怡霖总要带上五六块电池,以防止没电。成为习惯后,创作时总能文思泉涌,久而久之,这就成怡霖的写作方式。
当手机创作出精彩的文字时,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短信、网络和朋友、读者分享。手机的创作可以是随心所欲的,当写一些轻松、抒情的文字时,可以躺下来,放松心情,进入创作的最佳状态。有时候写到情深处,接到一个久违朋友的电话,或收到一条关切的短信,那时候也是怡霖创作最幸福的时候。
如今的怡霖,依然念念不忘心中珍藏的梦想——文学创作。2011年3月,怡霖成为鲁迅文学院第15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这个研讨班是每省抽取一名学员。怡霖坦言,“我很幸运地成为福建省的那一名。从放牛的孩子到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的学员,我走了整整4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