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棨(830?—905年),字辅之,又字辅文。福清刹上村(即刹厝村,今龙山街道龙山村)人。唐咸通二年(861年)进士。《中国科举辞典》作唐咸通三年(862年)进士。唐乾宁四年(897年)又中博学宏词科。官至水部郎中。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王棨参加府试失利,次年再试成功。咸通三年(862年),王棨经郑(言+咸)举荐,试《倒载干戈赋》《天骥呈才诗》,深受考官好评。
清乾隆《福清县志》载:“王棨,咸通三年举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陈黯为序送之曰:‘鳞之圣龙,羽之瑞凤,凤非四翼,龙非二首,所以异者,唯希出耳!’盖是时最重宏词科也。累官水部郎中。事迹见《闽川名士传》。”又云:“盖七闽之地,自欧阳詹、王棨为之倡首,相继登上第,遂盛于时云。”
唐代文学家黄璞《王郎中传》载:“(王棨)风姿雅茂,举措端详。时贤仰风,盛称人瑞。成名归觐,廉使杜公宣猷请署团练巡官。景慕意深,将有瑶席之选。公辞以旧与同年陈郎中翚有要约,就陈氏婚好,时益以诚信奇之。”王棨参加府试后不久,随冯涯去了澧州。
《王郎中传》曰:“(王棨)初就府荐,冯涯为试官……荣公之获在其选,从事本府”。当冯涯受府试事件牵连被贬后,王棨仍追随冯涯,并和著名画僧、诗僧贯休等人相知。贯休有《干霄亭晚望怀王棨侍郎》诗曰:“霜打汀岛赤,孤烟生池塘。清吟倚大树,瑶草何馨香。久别青云士,常思白石房。谁能共归去,流水似鸣珰。”李骘担任江西观察使时,王棨以“侍御佐其幕”。
咸通九年(868年),王棨在江西观察使幕府任判官,不久任监察御史,3年后,被贬为太常博士。乾符三年(875年)之后,任水部郎中。光启二年(886年),任江淮盐铁转运使之御史。天复二年(902年)之后,辞官归隐。《王郎中传》说:“(王棨)既遇离乱,不知所之,或云归终于乡里焉。”这里的“离乱”是指黄巢起义。王棨去世后,葬永东里佛顶山(今福清龙山街道塘头村后崎岭)。
《王郎中传》载,福清启福院界北有王棨墓。历史上,江苏南京乌衣巷因居住王棨、谢安两大世族门阀而扬名古今。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诗“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就是指王棨的“乌衣茂族”,即东晋开国功臣、宰相王导的家族。福清城头镇峰前村王氏祠堂至今保留祖上流传下来的一副对联:“乌巷衣冠旧,鳌峰俎豆新”。
唐代崔致远《王棨端公摄右司马》一文云:“端公(即王棨)乌衣茂族,鹤氅清流,早列官荣,颇精吏术。口中金石,常聆直韵之高;手下铜盐,曾展长才之妙。事既同于外举,理无愧于旁求。今则秩挂方书,职参典午,虽云承乏,且欲试能。宪府威棱,他日见豺狼慑伏;郡庭闲散,此时乐鱼鸟留连。事须差摄右司马。”这是王棨出任淮南节度幕府右司马时,朝廷颁布的文牒。
王棨之后,簪缨不替,枝分福清修仁里瑶峰(今属音西街道)、文兴里玉峰(今属龙山街道)、永宾里鳌峰(今城头镇峰前村)。还有后裔王伯虎、王苹等人,迁居江苏平江(今吴县),蔚为望族。
王棨一生创作大量赋作,著有《麟角集》,凡45篇,开有唐一代律赋结集的先河,被誉为“宋律的先声”。他与黄滔、徐寅并称晚唐律赋三大家。
儿子王仁缋,唐大顺元年(890年)进士。大理寺评事。
曾孙王砺,宋皇祐元年(1049 年)进士。奉议郎;王硕,宋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宪司幕宾。
玄孙王伯虎,宋嘉祐四年(1059 年)进士。枢密院检详。
来孙王苹,宋绍兴四年(1134年)恩赐进士。中书舍人。
林秋明,福清三福文化研究院院长、福清市非遗研究会会长,青岛科技学院研究员。福建省老字号协会、福清非遗保护工作评委专家。福清市第九至第十四届政协委员、文史编辑委副主任、智库成员,福清市社科联副主席,福清市全民阅读推广大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兼书报刊收藏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文化产业学会、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明史学会戚继光分会、福州市作家协会理事。曾获评福州市“十大读书明星”、第三届“全国书香之家”。已出版著作42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