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壁长城礼赞
作者/丁泉石
说到长城,在大多数国人的眼中,似乎只有北京的八达岭、居庸关、慕田峪、司马台是中国古长城的代表。不可否认,这几处长城的存在度近乎完美,登上其中任何一座,就是“长城好汉”了。然而,在长城的最西端的嘉峪关,有一段长城被称为“西部司马台”。有诗赞曰:“万里长城万里关,迭障黑山暗壁悬”。它,就是嘉峪关著名的“悬壁长城”!
悬壁长城建成使用在明朝,是嘉峪关的向北延伸,是拱卫河西走廊的重要战略要地。因长城自山上陡跌而下,在山脊上形似倒挂,铁壁悬空,封锁了石关峡口,仿佛人的手臂呈S状搭在山上,因而得名“悬壁长城”。游人拾级而上,平坦处如履平地,险峻处如攀绝壁。
去过北京长城的人都知道,那都是用石头和青砖筑成的。可是,您知道吗?悬壁长城却是用黄土垒起来的,而且历经千年竟然屹立不倒,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夯筑手艺的高超。据传,当时筑长城用的黄土,在经过筛选后,要放在青石板上在烈日下焙干或者用火烤干,使土中的草籽不能发芽,才能用来筑城。工程结束后,要经过严格的验收,在离墙一定的距离用箭射墙,箭头碰墙落地,就说明坚度合格,如果箭头射入墙中,就是不合格,就要返工重筑。正是由于当时讲究“版筑甚坚,锄不能入”,悬壁长城才能保存至今,成为大漠戈壁中的一大奇观。正如诗中赞曰:“峡口边关暗壁悬,黑山叠嶂拒狼烟。城墙外里无砖块,夯土能堆五百年。”
江山留迹,我辈复登临。我站在黑山脚下,望着朋友们沿着台阶拾级而上,看着漫道、垛墙、墩台,不由得感慨万千:这里是曾经的古战场,战马的嘶鸣、骠悍的将士、险峻的关隘、锋利的刀剑,在此交相辉映;那些戍边将士早已逝去的英魂,日夜驻守在这里,伴着长城外一望无际的荒凉戈壁,以一种无畏抗争的姿势,向每一个前来的探访者讲述着曾经的故事
山脚下有一处石雕群,每一组雕像都有一段历史故事。例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文武双全的名将班超,西出长安取经的玄奘,征服匈奴的霍去病,还有林则徐、马可波罗、左宗棠等等。这些历史人物都与河西走廊这块神奇的土地有关,如霍去病与酒泉,左宗棠与左公柳……最让人唏嘘不已的应该是鸦片战争失败后,从广东被革职流放到新疆的林则徐了。当时六十多岁的他,在儿子的陪伴下,坐着牛车足足走了一年半。在经过嘉峪关去新疆时,他写了《出嘉峪关感赋》,原文如下:“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除是庐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歌颂了嘉峪关的雄伟壮观,也描写了西行路上的荒凉艰难和他无所畏惧的意志。
悬壁长城与石雕群一土一石,夯筑和雕刻,相得益彰,生动体现了边塞烽火连三月,戈壁大漠孤烟直的礼赞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