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中的逆情
作者:朱双顶
人们总是不解,越是亲近的人越易生怨,这是为何呢?而这一现象并非是今日才有的现象,远在上古就有之,被唐代赵蕤在《长短经》中说成是“知凡怨者,不怨于所疏,必怨于亲密”。就是说,凡是有怨恨的人,不是怨恨跟他所疏远的人,一定是怨跟他所亲近的人。就连墨子也认为:“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即使有慈爱的父亲,也不会去爱没用的儿子。
《诗经•小雅•小弁》中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说是有一位父亲,在妻子去世后,又续弦再娶,异母弟妹出世,后母偏心,虐待前妻子女,并日进谗言,父亲被后妻的枕边风反复吹刮,心中的慈爱天平逐渐失衡,最终作出弃逐儿子的行径。被弃的儿子尚自年幼,但不得不流浪为生,失落、孤独、痛苦让他处境十分苍凉,只能默默承受不被亲人见容的痛苦,心怀无限哀怨,引发悲愤思考与质问,于无奈之中作《小弁》一诗排解。诗中诉说父亲的绝情甚于路人,路人尚能“相彼投兔,尚或先之。行有死人,尚或墐(通“殣”,掩埋意)之”,父亲对自己连路人对兔子、死人都不如,其遭遇之悲可想而知。所以《毛诗序》中说这首诗是刺周幽王放逐太子宜臼的,太子宜臼作诗放歌以述哀。可见亲人生怨相害自古有之。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大体上说起来有以下之因:
一是凡走得亲近的人,总有一个自觉或不自觉的“为你好”的心里作祟,在这块金字招牌之下,就有了盛气凌人、长者之姿的态度,于是一切皆“可以说”就成了无可顾忌之为,不管对方的感受,也就有了爱之越深、恨之越切的举动,“恨铁不成钢”的背后,便是怨望所生的根源。就是孟子,也认为怨恨情绪是热爱亲人的表现。当有人说《小弁》这首诗充满怨愤情绪,为小人所作时,孟子就不以为然地说道:“假如有一个越国人在这里,张满弓准备射我,我可以谈笑风生地说起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只因我和他素不相识。可是如果是我的兄弟用箭射我,我就会痛哭流涕地讲这件事情,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他和我是亲人。然而《小弁》这首诗里的怨恨情绪,正是热爱亲人的表现。热爱亲人,这就是仁啊!”在孟子眼里,亲人间的生怨就是一种爱与仁。
如果将亲人的怨理解为爱与仁的话,那么对生活中的“越是亲近越是生怨”的现象,就有了心中的释然。所以,人之常情是,越是对恩情深重的人越是特别谨慎,越是对至爱的人越是要求细致严谨。与之相对应而出现的现象就是,越是亲近的人越是容易生怨,越是生怨的人越是牵挂放不下。其原因就于亲情上的认真,一定要“为你好”的使然。《诗经•小雅•常棣》中就说“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手足之间能够做到“遭遇死亡威胁,兄弟最为关心;丧命埋葬荒野,兄弟也会相寻;被陷困境之中,兄弟赶来救难”,这时的良朋好友,也只能是徒有安慰长叹,而兄弟一定是同心抗御外侮,即便平时是墙内相争。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但是一旦“丧乱既平,既安且宁”的时候,此时“虽有兄弟,不如友生”了。所以《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周公所写,因为在西周初年曾经出现过周公的兄弟管叔和蔡叔的叛乱,留下了后人的“弟贤不过周公,而管叔诛”的说法。就连做弟弟贤德无人可比的周公,也将叛乱的哥哥管叔给诛杀了,还有多少亲兄弟间的事不可为呢?这既有“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感叹,也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同“侮”)”的赞誉,更有“虽好兄弟,不如友生”的无奈。
二是凡走得亲近的人,总有一种牵挂之心常伴,在牵挂之下,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成了“习惯”,等到有一天,施予者停止所施或无力所施之时,泰然受之的承受者,或许会因心里失衡而生怨,心中打上一个大的“你什么时候变得这样寡情小气呢”之问,是因施恩而生怨,这就如同常做好事者,突然有一天不做了,即刻就会遭到人责难一样;或者施予者求取回报之时,而接受者却恩断义绝地不予买帐,两者之间的亲密之情就会荡然无存,是因求报而生怨,而且是恩越大怨越深。所以,古人说:“知怨也者,亲之也;恩也者,怨之所生。”就是说,越是亲近越更容易产生怨恨,恩情正是怨恨所产生的根源。
正所谓“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就有了“怨望”之恨。西汉之时,淮南王刘长曾祖孙四代就是被这种“怨望”所毁,最终导致淮南国都被撤,为九江郡所辖。刘长为刘邦少子,力能举鼎,他仗着自己是汉惠帝、汉文帝异母弟而有恃无恐、骄纵跋扈,为报母怨擅自闯入辟阳侯审食其府中,将其锤杀,在封地自作法令不用汉法,常与文帝同车出猎。就是这样,他还不满足,认为天下应是他的,于是勾结起匈奴与闽越首领,图谋叛乱,最终事泄被谪徙蜀地,在中途绝食而亡。汉文帝念其兄弟手足之情,又将他的儿子刘安继封为淮南王。可这个刘安又怀父亲之怨,在太尉田蚡的挑拨下,竟然也不安分起来,见汉武帝没有太子而有了异志,私下里结交宾客,安抚百姓,也谋划起叛逆来。刘安有一个庶子叫刘不害,不为他喜欢,所以王后不以其为子,太子刘迁不以为兄,也没有被封侯。这引起了刘不害儿子刘建极大怨恨,怨望太子轻视其父,就阴结外人企图搞垮太子,以其父代之。这事又被太子刘迁所知悉而逮捕拷打了刘建。心里越加怨恨的刘建一心想着寻机报复,当他得知太子有谋逆之后,立马就上书向汉武帝告密淮南王太子刘迁不法之事,结果被有怨恨的审食其之孙审卿插上一脚报仇,从而刘安被查,谋逆事泄而自杀。这是怨望越大危害越大的例证。
三是凡走得亲近的人,常会有同利相争的机缘,在利益的引诱之下,怎能不因利生怨、由怨记仇呢?而亲人之间最易发生利益之争,祸起萧墙大多缘于此。所以,有古语说:“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汉高祖刘邦就说:“提三尺剑取天下者,朕也!”就是他的父亲太上皇,他也决不让其临朝治理天下,只能闲居在栎阳的宫殿里。
这种事例比比皆是,但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当属唐秦王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李渊起兵灭隋建立唐朝后,分立三位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但由于李世民在消灭关东群雄、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中功劳最大,唐高祖就特设天策上将一职,位在王公之上,任李世民以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使李世民的声望、地位和权势日增,令太子李建成地位受到严重威胁。随着统一战争的结束,两人矛盾迅速激化,形成明争暗斗之势,最终发展到为夺位而相互都试图谋害对方。双方各自在自己势力范围内展开了殊死的较量,最终导致玄武门事变的发生,结果是李世民箭射李建成而亡,李元吉也被人一箭射杀。玄武门之变以兄弟流血残杀为代价,最终以秦王李世民的胜利而结束,并逼退其父唐高祖李渊,李世民夺位成功,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迎来贞观之治,建立大唐盛世。这便是黄石公在《素书》上所说的“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吧。
人们总是报怨说,怎么自己的亲人还不如外人呢?或许亲人有亲人的难处,外人有外人的自在。形如路人而无利害关系,是疏便亲;走近亲人而利益攸关,是亲也争。于是越是亲近越不能随意,这便成了拘谨人的无形紧箍咒与篱笆墙,让人生厌,怨就从这里生起。这是不是为何越是亲近越是生怨的答案呢?
2023.5.14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