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罗宙纶
羊城盛夏,热浪滚滚。2023年8月5日,广州市海珠区龙潭古村“以狮会友”迎来了10多头生猛活泼的醒狮,引来万人空巷,一派”醒狮贺盛世,鼓乐庆升平”景象。

5年前,“广州市海珠区龙潭兴仁龙狮会”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热闹气氛中正式成立。在龙狮会成立5周年的日子,村里专门举行了庆祝活动,邀请珠三角部分狮友交流狮艺,传承非遗文化。此次参加活动的有:江门双鹤、南海联安、番禺忠侠、天河黄村、白云龙归南村、公和祥周馆、鹤山和义、肇庆劲朝等醒狮队。

是日午间,龙潭村兴仁龙狮会的会长、荣誉会长、总教练带领会员,在新滘中路旁龙潭新牌坊恭候远道而来的狮友。有道是: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咚锵咚锵的锣鼓声,热闹的场面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


新牌坊只是狮友行见面礼的地方,赠送牌匾、狮艺表演交流的重头戏,则安排在村内“乐善好施”牌坊小广场。这里没有市中心城中村的逼仄,龙潭村的石板路、古石桥、涌边苍翠的古榕,长长的须根垂到水里,与水色交相辉映。一座四柱五楼三门式石牌坊,在这里耸立了一个多世纪。正中庑殿顶刻“圣旨”二字,横匾刻“乐善好施”四个字。这是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由光绪皇帝下旨所建。

该村老书记、广州市海珠区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兴仁龙狮会荣誉会长何礼谦向客人介绍村的人文历史:龙潭村四面环水,相传乃龙出入之所,故取名为“龙腾”,后才改为“龙潭”。上世纪七十年代恢复了村中的舞狮武术队,但到了八十年代,舞狮武术队员纷纷“外出揾食”,有的去打工,有的去开“的士”,有的当老板,这样,队伍就逐步散了。

2017年底,以姚竞邦为首,黄超锐,梁振华,黄顺章,李国健等几个既热爱扒龙船,又热心想恢复舞狮活动的年轻村民,在征得村两委领导同意之下,决心筹组“龙潭兴仁龙狮会”,并聘请张庭海师傅为总教练、龙潭村老书记何礼谦为荣誉会长,于2018年夏天正式成立。龙潭兴仁龙狮会主要任务是扒龙船和舞狮两大项,条件成熟时,再开展舞龙活动。

铿锵有力的锣鼓点燃了现场的热烈气氛,宾主双方的醒狮运动员分别上场,各施所能;舞动着狮子,或仰视低顾,或摇头摆尾,流畅的动作把狮子喜、怒、哀、乐等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龙潭兴仁龙狮会的成立,受到村民的广泛关注与支持,不少家长送子女参加学习舞狮打鼓的培训。一位李姓村民告诉笔者,他的子女还在念小学,均喜欢上了舞狮活动,哥哥学了4年,妹妹也学了一年。他说:关键是小孩有兴趣,才能坚持,才有传承。据不完全统计,兴仁龙狮会成立以来已培训了数十名中小学生。新春到了,狮队到各宗祠和村民家里拜年,村民高兴增加了节日喜庆。

龙狮会成立五年来,虽然并不一帆风顺,但2019年、2023年的广州市非遗项目“龙潭村天后诞”巡游,兴仁龙狮会都出动双狮参加巡演,为巡游活动增色不少。2021年羊城运动汇·海珠民俗文化节——广州市传统醒狮邀请赛海珠赛区广州市海珠区龙潭村兴仁龙狮会荣获一等奖。

开展活动需要经费,很多村民和社会热心人士闻讯,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表示支持,大家积极性很高。这次组织庆祝“兴仁龙狮会”五周年会庆活动,主要目的是加强学习交流、增进友谊、共同提高;促进组织建设,提振士气,增加影响力。一位民协的老同事说得好 “醒狮醒国魂 击鼓振精神”。
广州市海珠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刘小玲介绍,醒狮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展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醒狮也是弘扬中华强者精神的重要表现,体现着仁、义、勇、智、孝、忠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因此,醒狮文化不仅是一种技术的传承,更是中华人民的精神传承。
广东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之所以要传承它,是因为:广东醒狮成为中国全国知名的、广东特有的民间舞品牌。醒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根脉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深远。
以狮会友与村里每年举办的龙船景、天后诞巡游等非遗传承活动一样,体现了广大群众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朴素感情,对“增进友谊,共同进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征程的路上团结互助,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龙潭联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何志乐如是说。
何礼谦一联以记龙潭盛事 :
龙潭逢会庆喜迎八处友,
狮鼓响南天笑贺五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