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兵的手印
作者/蒋光璞(北京)
老兵的手印,
是老兵最后的杰作。
它厚重、温润,
凝重又绵长。
它是老兵的最后一次集结,
是生命定格的模样。
(注:作者的父亲蒋润苑,1917年11月出生于山东广饶,卒于2021年12月,时年105岁。他曾毕业于黄埔军校17期步科、中央陆军大学参谋班10期。父亲抗战八年,一天没拉下,是参加过远征军的黄埔抗战老兵。他1936年参加了东北军第五十三军,经历过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后,随军转转战于河北、山西、湖南。1938年参加武汉会战、洞庭湖防务。1941年考上了黄埔军校武冈二分校第十七期,1943年加入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参加滇缅战争,任53军军部作战参谋。抗战胜利后,随部队从滇西去越南战区接受日军投降,1946年夏天回国。2015年获国家、民间和台湾地区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1986年受聘在辽宁省黄埔同学会工作)
老兵的手印,
浸透着老兵们饱经岁月的沧桑。
浸满纸上的手印,
有大有小,
有轻有重,
有的完整血红,
有的已模糊不清。
有的只剩下残缺不全的手指,
有的只有小小的拳头。
看一眼,
就让人心灵颤抖,
撕心裂肺地痛。
(注:上图范俊才老兵。1917年1月出生,卒于2019年,祖籍河南。黄埔军校十六期炮科,陆军大学参谋班毕业。参加中国远征军昆明干训团山炮营上尉连长57军上尉参谋,抗战胜利后,任53军130师少校连长。战争留下的伤病,晚年卧床,手已残疾,儿子代父签字。)
这是老兵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与自己和世人,
握手言和,
向这个世界告别、谢幕。
老兵的心底,
流淌着同一个声音:
“从扛起枪上战场,
就没想再活着回来见爹娘。”
老兵的手印铭刻的,
是对国家、人民和民族的
赤胆与衷肠。
(注:上图老兵陆湛。出生1919年11月,卒于2021年2月,享年102岁,籍贯广东德庆,黄埔18期毕业。1943年1月—1944年3月滇西抗日远征军第六军任少尉见习参谋,工兵连任少尉排长。1945年1月—1946年6月远征军第六军升任中尉副连长。1946年6月调入远征军第二军76师任少尉参谋。1948年9月远征军第二军164师三团三营八连上尉连长。1949年11月远征军第二军164师三团任少尉团副,于四川郫县起义。解放后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整编第九师,任正连级参谋。参加抗美援朝,随部队50军150师入朝。)
感谢志愿者
精心的构思和创举,
为老兵,为百姓,
为民族,为人类,
留下老兵临终前的手印,
树起一面面人墙。
这是老兵晚年的杰作,
是最壮美的生命篇章。
(注:上图为2019年辽宁关爱抗战老兵团队向中国抗战纪念馆捐赠老兵手印)
老兵哭了,
老兵笑了,
老兵不死,
老兵永生。
(注:上图为2017年辽宁关爱抗战老兵团队向沈阳918抗战纪念馆捐赠老兵手印)
蒋光璞写于北京家中2022年10月
附:作者父亲蒋润苑简历:蒋润苑,山东广饶人,1917年出生,2021年12月去世,享年105岁。黄埔军校17期、陆军大学参谋班10期毕业。中国远征军第53军作战参谋,抗战后随军赴越南受降。1978年在沈阳市公安局退休,2015年获国家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赴国难,披硝烟;建国家,心赤坚;育子女,皆良贤。人所仰,神所羡!

作者简介:蒋光璞,1949年12月出生于北京。1949—1968年在沈阳生活、念书。1968—1971年下乡知青。1971—2004年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工作。2004年退休—至今北京定居。现住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家园茉藜园603楼406房间联系电话:010-8496623413021195487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