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长了,我与小和尚的来往也多了,每天用两个大泥瓦罐,小和尚都给我把水缸挑满,他还在庙前庙后种上青菜,自然是青菜不用买了,放学后,其他老师都走了,我们便各自做饭,吃完饭第一件事便去村塘洗澡,那村塘可真大呀。
听小和尚说,这村塘和李村一样长,西东约三里路,最宽的地方有二三十丈,水最深的地方有五人深,这村塘始终没干过。
小和尚说,自从他来到这个庙上就没看到这村塘干过,是方圆几十里的村庄所没有的。别的村水塘一到旱季都没有水了,唯有这个村的不干,这儿更是周围各村男女洗澡的集中地点。
我听了后,便记在心里,准备利用个星期天来好好地考察一下这个村塘。
那又是一个放暑假的季节,我吃了早饭,腋下夹了本书,沿着村塘开始了考察。
我发现村塘是随山形及村庄轮廓而走势,时宽时窄,东西两头较窄,也就三五丈宽,长满芦苇,到了中段,那水塘便宽了不少,估计最宽处少说也有二十几丈宽。这最宽的地点,只有两边有些芦苇生长,中间没有芦苇,水草沿着一个方向倾斜,时不时有几条小鱼窜出水面,弄起串串涟漪。
快到东头时,这儿竞全是莲藕,那大的如伞盖的荷叶随风摇曳,鲜嫩粉白的荷花躲在荷叶间。偶有几个莲蓬,漏斗状地藏在荷叶下,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朱自清的文章“荷塘月色”。我猜想着,若是月下来此欣赏,肯定有不少的收获,说不定这儿比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还美还漂亮,我打定了主意,决定哪天等月亮圆了一定和小和尚一起来欣赏。
我继续沿着村塘边的崎岖羊肠小道,穿行在杂树与芦苇间,艰难地行走着,时不时地从芦苇丛中飞起一只、两只水鸟,那水鸭子在芦苇的深处“嗄嗄”地叫着。
不觉我已汗流浃背,整整走了一个上午,我才把这个水塘量了一圈,我又沿小路来到村庙(小学校)的后面山上,登高再看这村的轮廓,使我眼前呈现出这么一出图画。
村街沿着山势走向而建,呈下弦月形,村东、村西两条还算笔直的马路与村街相连,那东西的两条马路,向南北延伸,连接着远村,使全村形成“井”字形。
村南的那条既是生产路,又像是古代的官道盐路,绕村而去。村中偏南便是那村塘,宽窄有度,度量东西,呈元宝形,按照今天的说法,又叫椭圆形。恰到好处地镶嵌在这村中偏南,又似一面斜放的水银镜,这要是按风水来说,叫做“明镜闺中”。也就是说后有靠山,前有聚财,丁才两旺。
此村定会出现显贵大官,更是说这村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说,有山无水,为荒山;有水无山为死水,有山有水,那才是风水宝地,才能人财两旺。因此,环境造就了李村自古至今成为这南北方圆百里的大村,人丁兴旺。
待我回到学校,已是中饭时间,小和尚讨好地说:“李先生,没吃饭吧?“
“没呢。”
“要不在我这吃。”
“不啦,快得很,我马上就做好了。”
“对的,你吃不惯我们的粗饭,”他顿了顿,“你那有白米洋面,还有肉。”
“嘿嘿——”,我笑了笑,便回屋做饭去了。
作者简介:李保璧,安徽灵璧人(微信15952897255),经营假山园林、河道护坡、景观石供应公司二十多载,笃志于灵璧奇石文化的传播,深受业内外各界人士好评。酷爱文学创作,在近百家刊物发表小说、散文、随笔、诗歌等文学作品二百多万字,《渤海风》文学杂志签约作家,中篇小说巜老屋》获《小说选刊》征文二等奖,连续荣获两届“宿州市文学奖”、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先进个人,出版了《三月柳》等三部个人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