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洛宁县城郊乡冀庄村有郭富禄、郭富贞两人学富五车,但口才笨拙。郭生财、郭怀友两人目不识丁,却伶牙俐齿。这四人正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组团办事,总能出奇制胜。

有一天,冀庄村郭氏在家庙戏台上唱大戏。戏院两旁各有一个小门,一边由男丁进入,名为“乾门”;另一边由女人进入,名为“坤门”;久习成俗。因为从前妇女均缠脚走路不稳,再者还有孕妇,或携带婴儿的妇女去看戏的,都走坤门,避免发生踩踏事端,更符合封建礼俗。即使夫妻在途中可以携手相伴,但是在进戏院看戏时,也要按乾门、坤门习俗进入。
到戏院后要分别坐在乾区域、坤区域,不能坐在一块儿看戏,否则会遭到大家非议,被认为是低俗不雅。三里五村来冀庄看戏的,也都知道这个规矩,自觉遵守,墨守成规。
一天傍晚,一个毛头小伙不按规矩从坤门挤入,受到了村中妇女的责备。小伙不听劝告,引起纷争。一打听才知道,此人是地痞一个。他仗着人多势众,欺压乡邻,民怨沸腾。
第二天四大名人就知晓了这件事,一致认为外村地痞竟敢到冀庄村闯英雄,坏我村风、乱我民俗,欺我村民,降(xiang)我民女,是可忍孰不可忍。四人决定将此事报官府追究。但这等琐事也定不了大罪,就商量着怎样把事闹大一些,找个理由定他罪行。
郭福禄说:“昨天冀庄村不是有一名落胎(流产)的妇女吗,听说还是龙凤胎呢!”
郭福贞说:“咦?对呀,咱们来他个李代桃僵,你们看咋样?”
郭生财说:“对呀!”
郭怀友说:“黑灯瞎火的,这小子肯定也看不清楚对方是谁。好!就这么办,移花接木,天衣无缝,咱就借这个理由好好摆置摆置这个痞子”。
于是,他们又去野外捡回来刚丢弃的竹篮和婴儿尸体,保管了起来,然后写下诉状,告到官府去了。
只见状子上这样写到:“兹因X村痞子XXX,昨夜到冀庄村看戏,不从乾门进入,反而擅闯坤门,且不听规劝,出手伤人,致冀庄村一孕妇坠胎,连毙两命,况使孕妇身残,卧床不起。青天在上,恳请惩恶扬善,除恶除痞。”县官接状后,派衙役捉拿凶犯在案。
这个地痞有口难辩,大喊冤枉。后来,县官派差役入村调查,发现了两具龙凤死胎,便拎着物证回到官府交差。在确凿的证据面前,地痞只得认罪画押。
事情到了此种程度,四人以为见好就收吧。便说:“启奏县太爷,都是上村下院的,再说他也不是有意而为之。孕妇流产,是到回家之后才落胎的。虽致死人命,但死者已死,焉能复生?念凶犯年轻气盛,涉世尚浅,不如加倍赔偿女方损失,我们几个再从中斡旋,求得女方谅解,将大事化小,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大人,您看如何?”
凶犯家境殷实,又是单根独苗,早有礼单送上,但县太爷深知案情重大,没敢收取银两;且其叔父还是州府官员,前几天回家省亲县官还登门拜访过。怎奈此案牵扯两条人命,证据确凿,影响极坏,还是冀庄有名的“告状娘(nie)出的头,哪里还敢徇私枉法,这可来不得半点差错。如今县官见原告网开一面,巴不得见坡就滚,还能讨个顺水人情。县官慌忙离位,对着两位原告一揖到底,说:“原告能为被告开脱,真是宰相肚里磨舟船,真君子也!”
地痞一见,便感激涕零,磕头像捣蒜一般把地面震的咚咚直响。口中不停地喊道:“感谢县太爷不杀之恩。”
县官忙对他说:“你得感谢原告才是。”
地痞XXX又转身对生财和怀友磕头不已:“你们真是我的再生父母,我愿认罪伏法,加倍赔偿损失,保证令你们满意。今后我一定要弃恶从善,重新做人。”
(来源:冀庄村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