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冬天
你围着绿色加长的围巾
站在雪花漫天的山谷
在我沉甸甸的记忆里
山谷里没有行人 没有声音
只有雪和雪中的雪白
你为什么来到这里
这是一个永远的谜
像音乐一样飘渺 像雪山一样沉静
我从你的身旁走过
带不走你身上的一片雪花
亦带不走你双眸中的一丝忧愁
然而 我没有停下脚步
就像风过 就像溪流
风过和溪流 将我带到更远的岁月
而我总是频频的回首
一次次地怀想
那无声的邂逅
那静静的山岗和雪中站立的倩影
你不知道我的名字
而我也不知道你是谁

多少年以后 我突然想到
那里正是我梦的开始 我思的源头
重回旧地 而你又在哪里
雪山依旧 层林尽染
只是多了时空 多了苍茫
多了我这零余者落寞的脚步
我静静地站在那里
与雪山相融 与冰天接壤


云中人诵评
邂逅中的美好情思
一埸突如其来的大雪,遮盖了大地上的残垣断壁、衰草枯杨、尘滓糟粕…,使不少过去的痕迹和创伤在雪中藏匿。柳棣老师步履轻盈、踏雪无痕,用一次情感流淌中的《邂逅》,缀入自然清逸的美学意蕴,让听者如临其境,“芳清寒艳欲迷魂”。
“野有蔓草,零露薄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度适我愿兮。”(诗经)
思的源头,如涓涓细流洗涤着诗人的心灵与追求。一见钟情的不期而会,可让人在驰思遐想中陶醉,留下美好的回忆。生命中的邂逅,也许会以物是人非的落寞告终,却美化了氛围,雅化了人物,多了另一种素洁清雅的美感。
作家周国平《邂逅》的笔意酣畅淋漓,文如行云流水,时而涟漪潋滟,时而波涌浪叠,写得和缓从容,荡气回肠。他在怡然自得中随俗雅化,让一段情缘和欢愉在漫天飞雪中定格成永恒的镜头。

应当说宁静老师制作的精美视频,还原了隆冬的雪景。飘落在物体上的雪花,泠泠如玉,轻如烟雾,柔如柳絮,用银装素裹。“只有雪和雪中的雪白”在溪流的歌声里相随,用艺术家的温暖的声息点染那“无声的邂逅中的倩影”。梦幻终结,宁静在美诵之后嵌入人物动感的画面,使“那个飘雪的冬季,有了你不再感到寒冷”,烘托出另一层意境,实属点睛之笔。
朗诵艺术家柳棣在《邂逅》里,用优雅的语言,纯真细腻的情感,为我们描述了一段如梦方觉的雪中情。

我与柳棣老师的邂逅,始于偶然,却归于必然。在艺海里泅渡,如同看见风雨过后的一道彩虹,让我从此仰慕她的才艺,寻觅记忆里的声音。
柳老师的语言形态里兼具清丽典雅、生动形象、余韵流风的个性特质;诵读中极富辨识度和表现力。这篇《邂逅》就是其绽放艺术光华的代表作,足以显示冰肌玉骨的风神。
听柳老师诵读时的音韵袅袅,如惊鸿一瞥,其妙在兰州拉面拉出的劲道,呼啦圈在风中的旋转,带线风筝伴随云彩灵动…诵者们可仿其语言长句里的婉转悠扬,学其吐字归韵时的玉润珠圆,习其神安气集中的呼吸。她在进退自如时心无旁骛,好比孩子们手中玩耍的溜溜球,抛得出去,收得回来。
柳棣老师无愧于播音、朗诵艺术家的称誉。她于一次飘渺、唯美的《邂逅》里,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寄托在景物上,用禅心妙语激起听者的情绪和初恋时的美好回忆,任你在辗转反侧中回味无穷。


作者 / 周国平
笔名吉玉。安徽省作协会员,从事党群工作。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发表诗歌、散文、小说作品约七十余万字,并多次获奖。2005年至2006创作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永远的嘎达梅林》《邂逅》《炉火》等文学朗诵作品在网络广为流传。

朗诵者 / 柳棣
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播音专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湖北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曾获全国首届最佳播音奖、全国播音主持优秀论文一等奖。参与主持、配音、解说、导演的专题片、长纪录片、译制片等百多部集获国家级各类奖项。

制作者 / 宁静
湖北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本人热爱文学、歌唱、摄影、旅游、游泳。从生活点滴中感悟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