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一代名家
仪征之子忆明珠先生(续)
文/张传浩
耽搁了一段时间,对忆明珠先生的追忆,时至今日才得已赓续……
第二章 忆明珠谈话录
忆明珠先生的谈话不局限于我所收录的这些。自上世纪70年后期我与先生认识并多有接触后,他的谈话散见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之中。先生十分健谈,时有妙语如珠。只是我的愚钝,并没有过于留心,也缺少记录。只是在他调省作协后的2006年,我在南京与他有过一次长谈,并有意做了记录,这谈话录只有少许,但极其珍贵,现整理如下,与大家分享!在以后的两章,即:忆明珠与他的诗友们和我与忆明珠的师生情里还会触及先生精彩的谈话,这一章只是一次集中展示而已。
先生去世后,我一直是“萦萦一水间,默默不得语”。后偶尔翻阅2006年的日记,看到5月19日下午在南京肚带营与他的一次长谈,那是他举家迁南京后我们第一次长谈,也是唯一的一次有我夫妇与他的夫人蓝老师在场的很轻松愉快的一次长谈。以后虽有过数次见面,但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是太匆匆!再也没有那样的机缘与氛围了!
现分几节,与诸君共分享。

一、关于仪征历史文化。不知怎么一下子就触及到这样的话题,作为山东人,可能是有着难以忘怀的家乡情结。先生兴致勃勃地说:山东有三个人与我们真州关系都很密切。一个是王渔洋,一个是宋琬,还有一个是姜埰。姜埰不仅当过真州令,而且住了10年。他曾说他是汪园的看门狗,结果汪园的主人只好把园子给拆了。关于姜埰,在安徽泾县县志里头有详细记载。苏州新的园林里,有姜埰的专门园林。姜埰在仪征还编过县志。他说姜埰是他母系先祖,是老亲呢。说着说着,他爽朗地大笑起来。他又说,宋琬写真州的诗我记不清了,不知我这里可有?说着,他站起身,走向书橱,抽出一本,是山东编的一套文学丛书,其中有专门的一本,有宋琬写给真州的作品。
二 关于伍子胥的雕像的建议。先生翻看了我带去的《文化真州》一书,他翻看了片刻,在一幅图片上停住了目光,他说:这幅伍子胥雕像,放在原胥浦镇镇政府内似乎不妥,最好能放在江边一个什么恰当的位置显得更好一些,人们可以去凭吊去追忆当年伍员与渔丈人告别时的那一段情景。
三、不要写我。忆明珠看了仪征一个作者写的一篇关于他的文章时说:不要写我,要写自己。文学都是写自己的。我的散文都是写自己的。名家太多,流传下来的却并不多。我看五四以来,除了鲁迅等十几人,其他的谁也记不起来了。写我干什么呢?要写自己。

四、关于《喜见江湖结良缘》的自我评价。在我编成的《文化真州》一书中,先生看到了我选用他的一首旧作《喜见江湖结良缘》后,很是开心。他说:这首诗的开头三句还可以。当时县里搞个支农“战报”,让我写一首诗,我就写了这么一首,一个晚上就交了稿。40多年过去了,看来只剩下开头三句,经受住了考验!(大笑)
五、关于“无雨花也红”的那句诗。我们继续聊天,不知不觉又扯到了谈1965年《诗刊》上那首《劈山办电灌》的民歌。他说:那是一个基层文化站长写的一首新民歌,是歌颂山区办电灌站的。全诗共四句,他还记得。他说全篇是这样的:人穷志不穷,翻身斬老龙。劈山办电灌,无雨花也红。原先第四句不是这样的,“无雨花也红”一句是我改的,后来《诗刊》发了。谁知这一句却添了麻烦,有人说,“雨露滋润禾苗壮”,怎么能说“无雨花也红”呢。我说:“为了这一句,您还受到批判呢!”(我们一起笑起来)
六、关于没有收入文集的散文与诗歌作品。先生说,他的文集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为几个老作家编辑出版的。他还有一些散文与诗歌作品没有收入。应当都是早期的,完全可以做一些改动,收入文集,但今天已没有了当年写作那些作品时的激情与冲动。那种近乎原生态的创作冲动是非常可贵的。当然今天的文字,可能比过去的要更成熟一些。但是那种原生态的创作冲动,再也回不来了。(有些感叹唏嘘)
七、关于稿酬。我将很微薄的稿酬递给他,他执意不收。蓝老师说:收下吧,是公家发的。蓝老师接着说:广东一报纸向先生约稿,每个字10元,但规定100字。忆明珠说:我写了99个字。(笑声)
八、一句笑话。忆明珠说:有个收废纸的人敲门问:你们家有废纸卖吗?先生对他说:有啊,不过再过若干年,这些都是废纸。他指指书橱里的书,这些都可以下造纸厂。(那收旧的人也笑了)。

九、说到记忆问题,先生指着他书橱里的一扎扎书写过的宣纸对我说,这些就是他的日记,将来可以拿去卖钱。蓝老师笑着说:都是流水账。我说:流水账也是经典。
十、最后先生又谈到读诗与写诗的问题。他说你们在开始写诗的时候,往往是从诗到诗,只注意读那些装订成册的诗集,从它们中间找构想、找技巧、找题材。其实我们应当更注重生活这本书,这才是源。我们都要好好读。我不止一次对你们说过,我把你们都当成一本鲜活的书来读。先生饶有兴趣地说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辅导香菱学诗。他说,很显然在这一点上林黛玉犯了错误。她告诉香菱:你若真心学诗,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的五言诗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在李清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 庾、 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这是典型的从诗到诗,以流为源的创作道路。而林黛玉这位大观园里的第一流的大诗人。她自己的创作实践,恰恰否定了自己的创作理论。林黛玉的《葬花词》《桃花行》诸作品很显然都是以她自己的生活作为底子的。而不是以王、杜、李、陶几百首诗做底子的。时至今日,我们还会相信林黛玉的一年学诗速成法吗?当然好的诗,还是要学习、借鉴,要认真读。但更重要的是生活本身向你摊开的那种书,那可是一本“无字天书”,那才是诗歌创作应当打下的底子。(会心的微笑)
几个小时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我们起身告辞,让先生多多保重。先生说有人问他多大年龄了,他说,他没有年!蓝老师说,他的耳朵很灵,眼睛亮亮的,只是牙齿不太好!腿脚尚灵便,在楼上散步还行!先生说,明年春暖花开,他还要到仪征青山去看桃花。他让我们做好安排!先生与我们临别时分的信心满满!给我们的是一个美好的期待!而后,一晃就是10年,一见面,依然精神矍铄,不减当年风采。关于忆明珠谈话录,还有更精彩的,作为补遗,将在以后的文字里,予以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