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1年春节,彭耀堂与书画名家黎雄才欢聚福星居。
广州市岭南国画院彭耀堂先生,是一位年过古稀的岭南山水技法名家,也是岭南国画院的副院长。从艺六十多年以来,依然纵情山水、笔耕不辍。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文化艺术的痴迷,一草一木,都“爱微尘众”;一笔一墨,均“发微妙心”。
他翰墨的人生,对于岭南山水画创作锲而不舍的坚持,向我们道出了一个“司机大画家”努力奋斗的动人故事。

师出名家,岭南画派再传弟子
彭耀堂是广州人,沿袭了广府人低调、务实、随缘的品性,每次创作活动、聚会交流,都是潜心笔墨,或者就事论事。当有人问起他的身份,常以“司机佬”一笑置之,自嘲自乐。对于绘画只是喜好,没什么名头可言。然而,当笔者深入查阅相关资料时,才发现他是真正的师出名家。在广州市番禺区,有十大古树名木之“象贤古松”。据悉,这棵松树在一百多年的历史岁月中,见证了岭南文艺的起落沉浮。其中,南国诗词界代表人物之一龚伯宪先生,曾在此树下秉烛夜读、笔耕弦歌。龚伯宪先生,便是彭耀堂的姑丈,也是他的启蒙老师,曾亲笔撰联勉励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爱微尘众发微妙心。1958年,彭耀堂与岭南画派结下不解之缘。龚伯宪与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的门生苏卧农素有交情,推荐彭耀堂作为其入室弟子。期间,彭耀堂潜心学习岭南画派的技法和理论,从写生基础、白描造型、撞水撞粉,到东西方画理、美学知识、书法篆刻等。彭耀堂是幸运的,苏老师再将其推荐给岭南画派第二代传人黎雄才,重点研习山水画精髓,从五代、宋元,遍习马、夏坚实雄劲的勾研笔锋,到董、巨丰厚滋润的长皴点染,以及米家山水的浓点淡染等各式传统技法。
名山大川,笔墨丹青直抒胸臆
通过长期努力的研习、实践和感悟,彭耀堂颇得苏、黎二位名师真传。他青年时期入伍,后转业到广州钢铁厂担任司机职务,素有“司机画家”之美誉。走南闯北的驾驶生涯,让他得以畅游祖国大地,纵情山水。有空时候,登长城,爬黄山、走太行、绝衡山、宿张家界、游德天瀑布……将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此过程中,他铭记诸位老师的教诲,积极观察和收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用心描绘和再现苍润秀丽的山水田园。上个世纪80年代,彭耀堂在广州粤秀文艺夜校学习山水画,起早贪黑练习技艺,后留校任教。他认为自己只是业余画家,需要勤能补拙,经常深夜创作,并虚心向同行请教。他言传身教,要求学生绘画首先要立意,立意决定创作,画面造型强调形神兼备,创作前要深入体验生活。为了获取真实灵感,师生们多次组织外出写生,近距离体验山石的嶙峋、树木的苍劲,将画面造型精髓了悟于心、描绘于胸。彭耀堂认为,书画的灵魂在于积累。他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传承了岭南画派收纳中外、融汇古今的艺术精神,山水、花鸟画作品隽永严禁、真美自然,深得苏卧农先生的真传;而浑厚雄奇、潇洒脱俗的风格,则融汇了黎氏山水的神韵;从而使作品自然、真美、苍劲、潇洒,充满了醇厚蓬勃的生活气息和时代张力。此时,广州市各大报刊杂志纷纷予以刊登报道。
老而弥坚,钟情书画艺术
彭耀堂在岭南画派名家的悉心栽培,以及自身多年的勤奋努力下,达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曾经的艰苦磨砺和丰富阅历,为他的艺术创作积累了丰盛的材料和多变的技法。纵情山水皆妙笔,横观天地尽华章。彭耀堂有感于学艺之路的不易,也源于老师们随和真诚的教导,在创作交流方面总是非常谦卑。作为岭南国画院的副院长,他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多次在艺术进警营、艺术进校园、艺术进社区、艺术进公益等大型活动中,担当创作主力。作为曾经的艺校老师,他对同行后辈关怀备至,经常与其他画家搞联合创作,从而加强对不同门派、不同风格的交流和融汇。当年所发下的“微妙之心”,让彭耀堂在孜孜以求的艺术人生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成大家气候,创时代风流。

彭耀堂先生的行动告诉我们:恒必成,德致丰。相信彭老先生的艺术之花会越开越鲜,越开越美,我们真诚地期待着。
《岭南松》杂志是广东省老龄工作办公室指导,广东省老龄产业协会、广东省老年文化协会、广东省旅居健康养老协会、广东省老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面向养老行业及广大老年群体的综合性杂志,内容涵盖老龄政策、老龄工作、行业动态、特别关注、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旅居养老、老年用品、老龄健康、老年文体等方面,是传播老龄政策、老龄工作、展示养老机构和涉老企业品牌形象的权威优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