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九河下梢,天子的渡口,当年燕王朱棣渡河的地方,也是北方最大的商埠,做过河北省省会,现在是四大直辖市之一,国家的中心城市和超级大城市、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我有幸几次去过那里,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是50多年前,我随几位同学从北京来到天津,一看天津的街道和北京不一样,很窄,大都是斜的,用当地人的话,他们也不知道东南西北。天津的建筑也很特别,带着外国味儿。海河穿过天津城,有一座大桥横亘河上,很雄伟。听一位老人说大桥是法国造的,以前中间能打开,下面可以走轮船。还说原来大桥叫金汤桥,天津解放后改名解放桥。
我想起了曾看过的几部长篇丛书《红旗飘飘》,上面全是纪念解放军建军30周年的征文,开国元勋们写的。有一篇写的是解放天津,作者标的是“上将李天佑”,文章中说当时的天津城长25里,宽15里,我们采取的是拦腰斩断的战术,中间插入、会师金汤桥,然后大获全胜。
海河边没桥的地方,隔一段路就建有轮渡码头,有小游艇来往运送行人过海河,挺方便的,也不花钱。我经常坐着小游艇过来过去的挺好玩儿。天津的百货大楼很高,尖尖的楼顶上是一颗红星,它是天津的地标建筑,天津出产的产品经常用它做商标。我曾多次逛这座商店,各类商品真齐全,无怪人说“北京人全,天津货全”。后来几次坐火车路过天津,远远的望见这座大楼,勾起许多有趣的回想。
这年年底,我第二次来到天津,在卫生局第一次看到了电视,木壳的黑白电视,屏幕大概不到20英寸,反正不大,节目也很少,主要是唱歌。卫生局楼下大厅里还有几张乒乓球案子,不少学生打乒乓球,技术相当不错。看着看着手痒了,我也想练几拍儿,终觉底气不足,没敢。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戏曲节目,有一位主持人叫王连生,我们取得了联系,他给我寄来一盘磁带“四大须生唱空城”,我们还准备合作写一本书“京剧在天津”,后来因故未果。我还与当时“色艺双绝”的京剧张派青衣演员 雷英书信交往很久,直到她因故脱离了舞台。
1997年,我创作的20集农村题材电视剧《梨花峪轶事》,曾经被天津电视台文学部主任李辛全推荐给台里,可是台里准备拍城市题材的电视剧了,我失去了机会。李主任来信说,继续帮我向朋友推荐,可惜后来没了消息。
2003年,我与工友刘秀珍、张志强、李秉衡等再次来到天津,在饭店买了天津狗不理包子,又加了一碗汤,想不到汤的价格竟是包子的两倍,而且味道并不咋样。
最后一次到天津是2008年9月,我任佳艺珠宝学校副校长时去保定招生,在天津短暂停留,还给孙子俊麒买了一只小拨浪鼓。
博客上交了一位朋友,昵称柳园夫人,多次邀请我到天津去。还有一位天津微友,杨培荣女士,是很优秀的诗文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