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伶人之死,是一个话题,既有何非凡的身后肃条,也有伶王薛觉先最后在舞台演戏突发脑溢血,坐椅演到完场,送医院不治逝世。出殡之日,万人空巷,街道挤塞,广州六十多个党政机关,文化艺术团体2000余人送殡,三部大花车分别载着周恩来总理、陶铸省长、朱光市长等送的花圈,可谓是风光大葬,如此送别伶人空前绝后。但是,人生百态,也有在日伪沦陷时期惨死街头的。笔者近日采访了国家二级编剧李悦强老师。他谈及,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8周年之际,这里不能不提到粤剧四大男旦之一的嫦娥英,惨死在清远山城,草席埋尸荒野的往事。
粤剧《红伶劫》讲述嫦娥英的悲惨往事。1985年粤剧大师红线女倡议搞一台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的粤剧晚会,以“记住过去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学习前辈的精神,发扬爱国传统”为主题思想。红线女找到了杨子静、莫汝城等一些著名艺术家,求取他们的鼎力支持。红线女这个建议得到了艺术家们的一致赞同,并表示大力支持。在酝酿创作题材时,座上诸君各献奇材,创作会议上静翁(杨子静)深沉地讲出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主要内容为早年粤剧四大名旦之一的嫦娥英在抗战期间的遭遇,嫦娥英在粤剧表演艺术方面颇有建树,尤以青衣戏见长,走红省港四乡,声誉紧随花旦王千里驹之后。在广州沦陷后,他被班主遗弃在山城清远。
虽然他贫病交迫,但他有骨气:他不肯返沦陷区演戏为日伪粉饰“太平”,最后病饿而死,被同班中人一张草席埋尸荒野。静翁说来依然不胜伤感,泪随声下。并说,田汉同志曾有个独幕剧《名优之死》,我们何不搞个《名旦之死》?话音刚落座上一致赞成。静翁因年过八旬,不宜过劳。他建议由学生李悦强构思撰写剧本。
为什么静翁推荐李悦强写此剧呢?原来,静翁了解李悦强是艺人子弟,知道老一辈艺人及戏班生活,尤其是静翁了解李悦强经历过日冦侵略时期的生活,有较丰富的生活体验,又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李悦强于1936年出生,他的胞妹李婉君(惠阳粤剧团、花县粤剧团正印花旦),她于1938年农历8月21日出生,日冦于1938年农历8月23日攻陷广州城。李悦强等一家大小随其父李坤(艺名蛇王坤,马派丑生)走难到越南海防市,后先后转辗到广州湾、香港、澳门、石岐、广州,最后落脚到惠州地区,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大批广州及外省难民涌入惠州,难民饥寒交迫地睡在马路,痛苦呻吟,政府每天派几部人力木箱车沿街收尸,有些还未断气也被随手了丢入车中,场面惨不忍睹。
日冦侵华之仇,同胞遭害之恨,走难颠沛之苦,艺人受欺之辱,李悦强满怀家国仇恨,接受了撰写任务。后经主演林锦屏建议,剧名不用“之死”的字样,李悦强便将剧名改为《红伶劫》。之后,李悦强闭门十天,完成了剧稿。剧稿一次通过审核,马上交付排演。
1995年8月17、18连续两晚,这台大型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粤剧晚会在南方戏院公演圆满成功!该剧由著名花旦林锦屏饰演主角嫦娥仙,著名丑生罗响凡饰演音乐师父,广州粤剧团花旦吕绣菱饰演师妹柳翩翩,由著名导演陈少梅执导。由于该剧主题鲜明,故事情节紧扣观众,演出效果相当成功。有文章评说:“《红伶勃》好评如潮,无论行内人士及粤剧观众均赞此剧编得好、演得也好,应该保留下来。”当年,广东省文化厅下属广东艺术研究所出版的《南粤剧作》随即发表了该剧剧本。随后,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曲艺》杂志也发表了该剧主题曲,该主题曲荣获了爱国主义曲艺作品三等奖。
缅怀先贤,不忘国耻,爱国传统,粤剧永存。

(李耀安 梁卫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