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祁学忠,字介臣,别属逸心斋主,生于1953年,甘肃省镇原县人,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华全国书画家联合会理事、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小楷书法家协会会员、岐黄书画院院士。其书法深入根植于传统,以小楷见长。

爷爷的“遗产”
文/祁学忠/甘肃

1955年,我刚3岁,爷爷就仙逝了,给我没留下什么记忆。长大后接触到年岁长者、爷爷过去的道家门生传人,以及志谱资料,知悉爷爷名叫祁维翰,字国昌,道号慧善。生于光绪8年(公元1882年)5月19日,逝于1955年2月18日,享年73岁,是当时社族中最长寿者之一。
爷爷是祁庄祁氏思义堂6世4房,兄弟4人,他为幼子。少年时期就遵循”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的古训,拜高师学习地理阴阳,崇奉道学,会试考取”地理师”。民国初年,被委任为镇原县阴阳学正兼道会司主任地舆师。据<景福山志>第二卷记载:曾任重修景福仙山殿宇会长;景福山下院镇原唐家洼清静庵经主。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临泾工作时接触到的长者,在知悉我是“老阴阳”之后,倍加亲切,多有褒誉之辞。据传爷爷在道教地理阴阳学上造诣颇深,艺德高尚,为人谦和,慈悲为怀,享誉邑内,青年时期他在这个行道就成为全县的魁首,人们称其为“阴阳官”。每年“立春”日在县城隍庙陈设醮坛,全县各社庙头领阴阳齐聚,诵经跪香,由县知府和阴阳官主持醮坛仪式,以祈全县风调雨顺,黎民安康。
爷爷一生弘道传艺,徒弟不少,道规甚严。发现徒弟之中有心术不正,品行不端,恐辱门败风者,皆斥而令其退之。后来当地有名望的阴阳寇宗魁、申文林、焦同新等都是爷爷的弟子传人。
阴阳先生在乡下是走千家门的行艺人。过去,不管贫富贵贱,家里红白喜事,都要念经祭家神;修庄乔迁安灶都要选日子打罗盘;每年新春伊始,家家都要念土经、敬灶神;子女到一定年龄都要打枷赎身。所以在当时,阴阳这门行道是个“苦差使”。事主人家都把对神灵的虔诚尽显在对阴阳先生的毕恭毕敬上,逢事恭敬相请,事毕备礼谢送。爷爷每逢富道人家,收聘金以贴补家用,收酒肉以饱子女口福。但遇贫苦人家,只提上自已的经本印铃之类道具褡子,分文不取,带着事主的感激之情离去。遇孤寡人家,尽可能给事主删繁就简,节省费用,或施以资助,以彰显济贫怜孤,救苦救难的“佛心道义”。

爷爷一生深明天道,洞察世事。解放前,爷爷有一子二女、儿媳孙辈八口之家,只有薄田20亩,丰年可足食,歉年靠赊借,平时靠行艺挣点酬谢钱物维持一家人生计。父亲考虑到子女慢慢长大成人,几亩薄田不足以养家糊口,托人在太平马山看了点山地,准备置买。爷爷知道后,以父亲是“独生子,娃娃尚小,置地需人劳作”,以及“没地不生活,地多是累赘”等为由而拒之,从而打消了父亲置地的念头。不久解放搞土改,我们家划为贫农成分,还分到10亩地。慢慢我们弟兄长大成人,一个个都参加了工作,吃上了“皇粮”。父亲没有背土地的包袱,我辈也属贫农子女,享上了新社会之福。解放后土地改革、公私合营、“三反”、“五反”等一系列运动,也验证了爷爷“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上银钱是催命鬼”的告诫是多么的明智!
爷爷一生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足以说明他的人格品行,道德修养。听长者讲,他总是穿戴整洁,说话做事干练利落,站有站相,走有走势,坐有坐姿。六、七十岁高龄时,还靠盘腿端坐在炕头,用毛笔写岀工整苍劲的祭文、经书、对联等应酬楷书,目睹者无不叹服。
爷爷一生崇文尊道,给黎民百姓做善事。佛家、道家都崇尚一个”缘”字,传承”因果报应”的理念,劝勉”积善积福积子孙”。所以,爷爷给5个孙子乳名都冠以“积”字和“缘”字,从老大到老五分别取积诚、积玉、积缘、福缘、聚缘。蔽居也取”五福堂”省勉,”五福”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并嘱子孙“以德为重,有德即乐,乐则能久,久则必安,安可长寿。寡欲即和,和则事顺,顺必神悦,悦可强身,名利也在其中。”可见爷爷的深谋远虑,良苦用心!

爷爷给我起“聚缘”乳名,当我在人生道路上饱受风霜,身处逆境,历经磨练之后,领悟到爷爷的祈盼,决心秉承爷爷的隐意教诲,心怀道行,仁义友善,在名利面前克己奉让,做人处事谦卑谨慎,尊敬长者,怜爱幼者,同情弱者,扶助困者。在自已的人生历程中,尽管自身体质学识太差,但得益祖宗荫德和自已的广泛人脉,在艰难的时候总有贵人不求而助,在灾难病痛危困之际也能逢凶化吉,现在也有了幸福的晩年人生。
爷爷的后代有:1子2女;孙辈8人;曾孙辈17人;玄孙辈10人。接受大中专教育的12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包括孙媳丶曾孙媳)17人(其中:副处级1人:科级9人:副教授1人;高级工程师1人;主治医师1人),下岗自主创业7人,皆顺应时代要求,全力奋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且业绩不俗,此足见其荫德之隆,善果之硕!
岁月不居,时不我待!当下,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施党的乡村振兴战略等大的历史背景下,扶贫攻坚如火如荼,政治生态和谐稳定,城乡繁荣日益凸显,我辈更应借此浩荡东风,以“亲,诚,信,惠”为抓手,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另一种方式来丰富和诠释爷爷留给我们的至为宝贵的“遗产”。
做为其嫡系后人,我们一定永远铭记,世代承传:这是担当,也是责任……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