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家族《光裕堂产业碑》
文/张喜魁
契约文书,犹如先祖在岁月长河里的一幅生活画卷,承载着凝重的历史符号。给撰写张氏家谱,研究村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库料。
2014年7月在农村面貌改变大提升热潮中,村民张双群翻建房屋时,在窗台下发现一块卧式、长方形,张氏家族石碑;碑文标题清晰可见巜光裕堂产业碑》,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从碑文上看有“族长、理事、存钱、管账、书丹”共10人管理,其中:四名文生,1名增生。形成了严格的管理监督体系。一般契文都是宣纸,码头纸而写,第一次见石刻文书,如获至宝,即:拓文,拍照保存第一首资料;石碑的出土,使张氏家族的重要财富,内容包涵了“文化、人才、家族家风家训良好的和谐家风。”为修《张氏家谱》,建《张氏家风家训馆》,起到了促进作用,加深了全村张氏家族的凝聚力。
石碑记载,自大清光绪十一年至大清光绪二十年(1885年-1894年),距今夸度一百二十多年,石碑才重见天日惊喜万分;终于见证了张氏先人,张先达(文生),张鸿逵(增生)二人合笔共书似同一人的手迹墨宝。这充分体现了先辈“重视文化,办益校,育后代,置房田”不息辛苦,十年如一日,管理账目的章程,产业的清晰公开化。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物质精神方面财富。 文书契约是中国老百姓最重要的资料,一般都会被珍藏于家中最为隐秘之处,因为其具有生存根本的重要性。可以说,每一张契约后面都有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故事。
地契是指中国历代土地买卖的契约,也是土地所有权和缴纳税费的凭证。地契真实地反映当地各个历史时期的房产买卖关系,地价变动、农民负担程度,记录了土地产权转移和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还有地方经济,税收,风俗,民间用语,书法艺术等信息。可以看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历史、人文风俗的状态,透过这些契约,可以还原历史本真,再现生活镜像。解读地契,就是解读历史。而土地和房产凭证是颁发给土地房产所有人的所有权证明。
清代地契总体上采取“民写官验”的形式。首先由买卖双方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然后请当地享有较高威望者做见证人。立据时,四邻和主要亲属、族人也都到场,并在契约上签名画押,这样的契约叫做“白契”,也称私契,不为官府所承认,但买卖双方是认可的合法有效的书契,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由买卖双方携带白契到官府缴纳地产转移契税,办理推收过户,再由官府在白契上粘贴官署统一印制的文书,加盖大红色的州县骑缝章,叫“红契”。验契时一般加盖两处官印,一处盖在契中地价数额上,并画一押;另一处在契末所写年号上。正式的“红契”由盖有官印的白契(草契)和契尾组合而成,在法律上受官府保护。 查阅村库资料,见证解放前民国三十八年文书官印“红契”近二百余份,现存放在西北留村档案馆。解放后,1989年,1990年由邢台市人民政府统一颁发了“集体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同时废除了民国时期老地契、房契,实施新土地证有效使用权。
2023年国家正在办理不动产住房土地使用证“红契”。随着社会建设速度发展,中国的土地,人口,大有改变。土地承包,房屋产权已纳入法制化管理,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正在逐步完善中。
过去无论“白契”“红契”都具有时代价值。是历史发展中的见证,研究文字史重要依据。
中共华北区颁发的土地房产所有权证,时间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首次给老百姓颁发的土地房产所有权证,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过去的人坚持“空口无凭、立字为证”,做为信守承诺依据。
不论是买卖土地,还是借贷、抵押、合伙、分家、立嗣、继承、诉讼、婚嫁等,都要白纸黑字写清楚,即便日后产生纠纷也有铁证如山法律依据。
“署名为信”、“恐人无信,故立此契”是诚实守信精神,“一诺千金”、“言必信”是传统社会崇尚的道德品质。为了使契约能够被信守,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白纸黑字”、“立字为据”十分倚重。即使今天,许多老百姓提及合同,心目中的形象依旧是那份签名盖章的协议文书。 契约指的是两人或以上相互订立的在法律上具有约束力的协议。而契约精神,则指由契约的订立而生出的一种契约负责的精神。契约精神提倡的是一种平等、尚法、守信并且被社会公认的行为规则,是一种代表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规则。没有契约,就没有文明;没有契约的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但愿各家各族人能把契约精神当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没有契约就没有信用,也就没有和谐!
十八大24字方针,其内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凝练和集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人人要谨记遵守,做新时代发展路上的文明使者。
其实大家需要做得很简单:自己说了,一定要说到做到,一定要信守承诺;永不反悔。 【作者简介】张喜魁,邢台市信都区李村镇西北留村原党总支书记,现任村务顾问。服务家乡,热爱家乡,对家乡有浓厚的感情,每每巡视这片热土,都能激发心中的那抹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