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敢问路在何方
秦鹏程

我出生于1962年,已退休在家享受天伦之乐,过着衣食无忧、含饴弄孙的生活。2023年的高考,看到新生们烫金的高考录取通知书,让我想起四十年前的往事,在人生的紧要关头,是高考改变了我人生命运和方向。回顾人生经历,最难忘的是高考路上的点点滴滴。
1978年7月,我在平阴县旧县十一中高中毕业,这是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的第二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随着77年高考落幕,一大批莘莘学子金榜题名,一下子农转非变成了城里人,就像神话一样风靡校园。
“高考上大学,吃国库粮。”成为我和同学们梦寐以求的奢望。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自认为平时文科学得不错,作文《雨后》曾被老师当做范文传阅,我鼓足勇气报名参加了高考文科考试。恰逢赶上1978年高考人数最多的一年。仅山东高考参加考试人数27万人,录取率仅有6.6%。由于从小学到高中,正是“读书无用论”盛行之际,造成所学知识浅薄,学业基本荒废。虽然是高中毕业,却连汉语拼音都没有学好掌握起来。高考前夕,一次班里的摸底考试名次落在后面。顿觉感觉高考无望、前途渺茫,一时令心高气傲的我寝食不安、焦虑成疾,没过几天就满嘴起泡,牙龈发炎疼痛难忍。最后,不得不看医生,当时医生给我开了7服中药,嘱咐我马上回家吃药休息。
班主任王培全老师听我说要请假回家熬药治病,连忙摆手:“鹏程,高考迫在眉睫,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国家正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高考切不可半途而废!吃药的事你不用管了,我抽空给你煎药,不会耽误你治病的。你就在学校安心学习吧!
说罢,不由分说,把我劝回教室。
王老师说到做到,他每天忙完各种工作后都要守在药锅旁,生怕弄撒了、煎糊了,精心为一名非亲非故的普通学生熬着中药。每天晚上下课后,王老师都喊我去他家吃药。每当我端起药碗,忍不住眼圈发热发湿,不敢抬头,不敢与老师直视、更不敢多看老师一眼!“我喝的每一碗中药,不知道耗费了王老师多少心血!”
在老师的悉心照料下,我的牙疼病很快痊愈了。
后来,母亲听说后,让姐姐特意给王老师送来10个鸡蛋,王老师高低不收,又让人捎给母亲。
高考,敢问路在何方!
1978年高考成绩出来时,令人心碎的是,我偏科严重,数学科目考试成绩伤心透顶,让我对高考复读产生怀疑,好在其他科目有2门科超过了60分,距当年高考分数线还差29分。尽管当年考砸了,也没有动摇我的信心和决心。
高考,我正值青春年华。改写人生命运的机会来了,此时不搏待何时!我深谙“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道理,重新回到学校复读。冬天,学校打熄灯铃,同学们睡觉后,我偷偷溜出宿舍,顶着凛冽的寒风,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站在路灯下苦读,手冻成了疮,竟浑然不觉;夏天,我不顾蚊虫叮咬,挥笔不停。
一天晚上,语文王万信老师偶尔回家,他发现了路灯下我的秘密,他一下子惊呆了,不忍直视,果断将自己宿舍的钥匙留给我,让我晚上再去他宿舍加班加点复习,他自己摸黑回家休息。
高考时患得患失、想赢怕输的心理,让我高考总是发挥失常,前进道路变得异常艰难。随着后来学弟、学妹加入高考大军,他(她)学的基础扎实,我们同场竞争考试,高下立判。顿觉高考越来越难,压力越来越大,希望越来越小。高考录取分数线就像跳高的横杆,年年在攀升。看到当初的同班同学相继退出了高考队伍,有的嫁人,有的当了爸爸。一想到自己是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还得靠父母每天佝偻着身子一天到晚挣给我吃、挣给我花,心里就不是滋味。高考时不在状态,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睡不着觉,走进考场,昏昏欲睡,平时该会的题目也想不起来、答不对。每次高考都是在分数线下晃荡,让我欲罢不能,“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相信,那可是最煎熬的日子。高考过后,既盼望着高考分数早日出来,又担心自己考不好,怕听到自己不愿听到的消息。高考,也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特大新闻,不管家里有没有考生,高考成绩出来了,谁家儿子考上了大学,谁家女儿考上了中专,不出一天,就能传遍四邻八乡。我最难受的是高考过后父老乡亲的评头论足。高考后,我都是躲在家里,最怕熟人这样的问这问那:
“你今年考得怎么样?快考上了吗?高考还差几分?明年还去复习吗”
然而,怕听闲话躲起来,躲来躲去,总归也不是办法,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最后只得硬着头皮走出家门,面对众人拷问,脸红脖子粗,不知说啥好。没有办法,只好绕道走,实在躲不开,只好含糊其词搪塞过去。只有家中的老父亲、母亲理解我、支持我。每当高考回家,他(她)们从来没有责备埋怨过一次,也说过一句泄气的话,并鼓励我说:“只要你还想去,我们即便锅砸锅卖铁供你复习,只要你还愿意去。”
天道酬勤。1982年,我高考成绩终于超过了当年高考分数线11分,正当我和全家人高高兴兴做上学前的准备时,命运好像给我开了个玩笑,做梦没有想到的是,盼来盼去,不知何故,我的高考录取通知书最终也没有递到我的手里。
柳暗花明。庆幸的是,当年我的高考历史、地理位居全县第一名。消息传开后,恰逢平阴二中初中部缺少史地老师,我的老校长、于志广老师首先想到了我。就这样,我作为一名昨天的考生,今天站在讲台上成为一名代课教师。
当我走上讲台的那一刻,看到面前一张稚气未脱的小脸,正睁着一双双清澈如水的大眼睛,求知的欲望让他(她)们正眼巴巴地望着我,我的眼睛湿润了:“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寄托着民族的未来,家长的希望,即使将来有一天,新分来的史地老师接替自己,宁肯自己回家种地,也要竭尽全力教好学生,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学生家长。”因此,我对学生格外上心。
其实,教与学,是两码事,学的好,并不等于教的好。因而,我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精心准备每一堂课,上课时,侃侃而谈,引据经典史实,信手拈来,我从来不看教案,学生们听的如痴如醉,课堂上几乎没有其他声音。
尽管当了代课老师,但数次梦断高考的刻骨铭心经历,让我对高考还心存幻想。走上讲台我是老师,走下讲台,我又坐在教室成为一名学生。虽然教学和复习任务繁重,但有了一份工作和稳定的收入,仿佛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恐慌不安的心一下子平静下来。“考上考不上,我暂且还有学生,还有班可上呢!”
居安思危。为了圆自己的梦想,我几乎牺牲了个人业余爱好。记得一个寒冬腊月晚上,夜深了,我还躺在床上看书,后来困的实在坚持不了,右腿靠在取暖的烫壶上竟睡熟了。第二天,我起床时,右小腿发痒,一摸,湿漉漉的。啊!原来烫壶贴在右腿上,一撸,竟掉去一层皮。至今,还留有一道长长的疤痕。
平阴二中的教学生涯让我如释重负,再也不用担心去见江东父老了。高考时也不紧张,反而超常发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1983年,我终于踏上了前往济宁供销学校报到的路。
高考是我青春的印记。它,犹如一座山,山路崎岖,高耸入云端。山的那一边,是令人神往的城里人生活。山的这边,是沿袭父辈们的生活轨迹,一路充满了艰难心酸,回归面朝黄土背朝的日子。站在山下,我曾经彷徨过、犹豫过,为此不知道流过多少泪。对美好未来生活的向往,给了我勇气和信心,不认输、不认命,让我一路蹒跚踯躅前行,跌倒了再爬起来,一而再,再而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983年9月,我的高考录取通知书终于姗姗来迟,我把它亲吻了一遍又一遍,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2023年7月20日
作者简介:秦鹏程,男,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山东省东平县人。中国人民银行平阴县支行退休职工。济南市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文章散见《中国纪检监察》《金融时报》《支部生活》《济南日报》“学习强国”山东平台,《齐鲁晚报 齐鲁壹点》等。散文“西大门的老井”2021年荣获济南市委宣传部、济南报业集团第六届“小康情”网络征文大赛二等奖。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