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孤独画家的一生激情
——陈杰先生的速写和水彩画
作者/张期鹏
陈杰(1926—2011),山东济南人。因为生日是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与孔子同一天,又名玉尼。1950年参军,1954年复员。后求学于河南师专、河南大学。1958年被错误处理,下放平阴农村。1979年改正后,先后任平阴县电影管理站宣传员、文化馆美术干部,并当选平阴县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1989年退休。出版有《陈杰速写升华》《陈杰水彩画》等,为孙子兵法学术院客座教授、中国国际书画院荣誉教授、中国名门书画院特约客座教授、中国艺术学会会员、济南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左为张期鹏中为陈杰玉衍右为张晔

年前的一天,平阴好友诗人张晔专程来济南找我,说起陈杰先生,眼含泪光莹莹。我已经多年没有看到一个大男人如此动情了,况且还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另外一个人。我被他眼中的泪光灼伤,心口发紧,喘不过气来。张晔对我讲,陈杰老一生太惨了,他虽然降生在济南一个大家庭里,自幼为长辈喜爱,受到良好教育,也培养了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但在日寇铁蹄下南逃之后,听信蒋介石提出的“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于1943年加入了国民政府国防部直属的“青年军”,为后来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那一年,他才17岁。陈杰先生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革命家庭”。他的二叔陈振麓,是中共党员,曾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于1939年因病去世,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三姑陈愷,其时正在延安抗大学习,姑父是老红军。三姑曾动员他前往延安,但他还是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当然,当时谁也不会想到,他这“一失足”,竟成了“千古之恨”。抗战胜利后,他在一次战斗中被解放军俘虏,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教育之后,遣返回家。他天真地以为那段经历已成为过去,1950年还通过考试,进入了公安学校,成了解放军公安部队的一员;1954年复员后,又考进了河南师专体育艺术科绘画专业,其后转入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大学)新成立的艺术系,专攻美术,但在接踵而来的政治风暴中很快被击倒,从一个大学生变成了阶下囚。之后漫长的22年之中,他和那些被打成另类的各种“分子”,都在重复着一个版本的故事:运动不断,每次都在俯首帖耳中颤颤兢兢;妻子离异,剩下一个人在无边长夜独看清冷的星月。其间,他有4年在太行山农场接受劳动教养改造,8年在济南历下市政工程队瓦工班当临时工,然后因“济南要成为红色城,有问题的统统赶走”,被迫到平阴“上山下乡”,从此成为一个“平阴人”。直到1979年,他的“错误”才被改正,从乡下来到平阴县城,开启了他的平阴电影管理站、文化馆岁月,直到退休。他也最后终老平阴,把余生全部奉献给了那块土地。但陈杰先生虽然一生坎坷,却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也从未放下手中的画笔。应该是因为条件所限,他所留下的作品,多是速写和水彩,另有少量油画。先生说过:“农场下放、临时工、农民等等不允许拿画笔,唯一不忘专业的是一个速写本子始终带在身边。别人休息吸烟,我就画速写,成了习惯,人物、景象、动物什么都画,成为珍贵的资料。时间长了,每天几张,这些年来积累达10万多。”不过,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已随手送给朋友留念,自己保存下来的并不多。其中的一部分,由张晔收藏,原来计划为他办展;还有一些,包括一些水彩画和油画,由他的弟弟陈玉珩珍存,。我们现在看到的2004年2月由远方出版社出版的《陈杰速写升华》、2005年10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陈杰水彩画》,系陈杰老先生生前出版的。书成,大多堆积床底,他不宣扬,知者并不多。这也是先生一奇,同大多岀过书的作者不一样!翻看《陈杰速写升华》,我发现最早一幅画于1949年,最晚的一幅是2001年,时间跨度长达50多年。当然,他画速写的起步时间还会更早,在画册出版之后也没有停下自己的笔,直到离世。终其一生,他不是将速写看成绘画的入门和基础,而是当成了一大追求。他认为,过去速写从来没有人真正重视过,只是被画家当作“拐棍儿”,创作一完成就丢进旧纸篓了。而现在,他要把速写当作一种独立的绘画艺术来对待,他所画的不是二次创作的“草稿”,而是完整的画幅。他说:“一幅好的速写如同书法艺术一样,就是一幅好的绘画创作,给人以艺术享受和启迪。”我看他的整本画册,的确如此。里面虽有速写之“速”,但没有任何潦草和敷衍的成分,一笔一划都很讲究,既构成了一个完成的艺术整体,又显示了深厚的线条功力。这是那些手上无“功”、心中无“底”,单靠粗笔大块来涂抹纸页的画家所不敢涉及的。那些画家一用笔尖入纸,不管是铅笔、钢笔还是毛笔,不管是画线、皴面还是大笔渲染,心中的怯懦就表露无遗。同时,亦如陈杰先生所说,这些画作里头有汗水、心得与吐露,是一个孤独画家的一生激情。他力图用自己的生命激情将这一艺术品类提升到一个高度,使之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来欣赏。他的这种尝试和努力,是十分可贵的。陈杰先生的水彩画学习与创作,也起步很早。1955年他在大学学习期间,就跟李永海先生学习。后来,他之所以深深地爱上这个画种,与其工具简单、易于携带,可能不无关系。而因为有着速写的扎实功力,他的水彩画也就有了不同一般的风貌。尤其是他从1985年就开始尝试的“色彩分块法”,改变了水彩画的传统技法,显示了可贵的探索勇气。这是一种勾线与渲染并用的方法,正如他的老师宋惠民先生所说,是“先用线(彩线或单色线)勾画出远近形体的轮廓及主要部位,使画面形成很多独立而又相互连接的面块,然后再涂上颜色。如《月下采石场》《老城不在了》等画幅,我们可以感到强烈清晰的线条和淡清雅透的色彩巧妙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像镶嵌了颗颗宝石,精珍通透,非常晃目,产生出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这种水彩技法上的独创,没有线条和速写功夫,显然是难以实现的。那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个卑微而倔强的生命,让他在泥淖中不忘跋涉,重压下永不低头?我觉得是他那种傲视一切的个性,是他缘自内心深处的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平阴,他有很多传说,是一个出了名的“怪人”。比如,有人说他在大冬天穿半截裤子,被人称作“大裤衩子”,他说这样好,空气自由流通,憋不住臭屁,有屁就放,有话就说;在大热天,他又穿上大皮鞋、大皮裤,戴顶破草帽,他说这样凉快,这叫深挖洞、高筑墙。这种一反常规的行为,看似怪诞,实际上是一种不拘礼俗、率性而为的魏晋风度,是对现实的强烈愤慨和极端蔑视。张晔告诉我,他与陈杰老仅有一面之缘。那时他还很年轻,之前只是听过关于老人家的一些趣闻闲话。比如,他忽忆在济南的弟弟,傍晚出发,自平阴连夜步行去济,走到济南时天尚未全亮。比如,他一脚穿凉鞋,一脚穿棉鞋,出席县里某局领导的宴请。对着满桌酒菜,他一动不动,只管低头吃自带的饼干。再比如,有位领导再三向他求画,也只得了一幅很小的水彩,从此对他耿耿于怀。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他的率直,他的真淳,他对庸碌官场的无情嘲弄。晋人阮籍,对喜爱或尊重的人青眼有加,“见礼俗之士”,则“以白眼对之”。陈杰先生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罕有之人,无疑是继承、放大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那份真诚、热切和清高、孤傲。张晔记得,当年他见到陈杰老时,陈杰老已老态龙钟。他穿件脏旧棉衣,手拿纸笔,对着前方一位蹲在地上买菜的妇女认真勾画,眼神一点也不昏花,既锐利无比,又充满温情。陈杰先生的确内心大爱无边,他在度过劫难生活境遇稍好之后,除了自费遍游国内名胜,一路寻找艺术灵感,画速写和水彩之外,还在平阴专为一些孩子开设了学习班,不光免费教他们书法、绘画,而且拿出退休金来为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具、提供餐饮。这些孩子中,有些后来考入了美院、艺校,成了教授、艺术家。他还经常为灾区、贫困生捐款,他说自己可以省俭,但要尽力帮助那些身处困境人。或许,他比一般人更能体会那些人的艰辛与窘迫。人们称他是“傻子学者”,这好像是一个贬称,实际上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一个人的最高赞美。因为现在到处都是聪明人、机灵鬼,这样的“傻子”比喜马拉雅山顶的空气,不知还要稀薄多少倍。陈杰先生极端热爱生活,在他时显怪异、冷峻的外表之下,实际上有颗火热的心。他是一团火,一生都在炽烈燃烧。进入老年之后,他还参加了冬泳队,并发明了“海豹式泳操”,被称为“水中太极拳”。他的弟弟陈玉珩说,哥哥在任何时候都未低落、失去信心,他本性热情直率、善良天真、坚毅顽强、正直忠诚、乐于助人、任劳任怨,他是生活的强者,逆境中奋起的榜样。我始终认为,热情比才华还要重要。一个人如果没有热情,才华就会被可惜地浪费和埋没;一个人如果充满生命的热情,才华才能在热情之火的照耀下大放异彩。正是因为这样,因为对一切都充满热情,他才珍视生命,好奇地探索一切,并在音乐词曲、棋类、书法、诗词、古文、哲学、历史、曲艺、歌舞,乃至天文地理、地质考古、自然科学、外语、机电和不少体育项目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但也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因为与“时风”离得太远,甚至有些格格不入,长期埋没民间。

张晔在诗中如此描述这位多才多艺的文化老人:饮罢孤独寒透骨,一轮皓月野云间。这也正是张晔当年接受了保存先生画作,又一直没有为之找到合适的落脚之处,而感到心痛的原因。他到济南找我,就是商量此事。看着他满怀愧疚又充满期待的眼神,我感觉这也是一个内心里装着一团火的汉子,是这团烈火烧得他坐立不安。我受到他的炙烤,也不禁坐立不安起来。我虽与陈杰先生无缘相识,甚至从未听说过他的名字,但他的人生故事和艺术才华隐而不彰,也让我感到愧疚和不安。我辈无能,守着一座宝山而不知爱护和珍惜,哪里还能说自己的是个文化人呢?“一个孤独画家的一生激情”,不能永远“孤独”下去。我与张晔商议,可以联合陈玉珩先生和一些热心文友共同努力。我们不仅要为先生搞作品展览,还要建起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艺术馆。我们不仅要让他的艺术不再“孤独”,广为人知;更要让他的“激情”穿越时空,给人提醒,给人鼓励,给人浸入骨髓的感染。

因为时代的原因,陈杰先生的艺术探索可能还没有攀上很高的高度,但他在逆境中的生活态度,他的睥睨一切的孤傲与决绝,值得世人珍视。这是一个榜样,也是一面镜子。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镜子面前照一照,透视一下自己的内心,应该都是必要的。我觉得不仅必要,而且十分必要。
2023年2月16—17日于垂杨书院
附录:
论战
作者——陈杰(己故)
大邦充强霸,小国结联盟。
为了生存计,不得不此行。
强国武器好,难于力抗争。
发挥各优势,逼你搞怖恐。
死我一个人,炸你一大片。
明着无奈何,暗里对着干。
只要杀不尽,前赴仍后延。
英勇不低头,斗它年一万。
两下既交战,没有理由辩。
扬长去避短,求胜最为先。
勿学宋襄公,充能当傻蛋。
真真就是假。苦苦含香甜。
强弱可转化,胜负无定篇。
请看吴楚越,再读项刘汉。
双方如下棋,一步输全盘。
没有后悔药,枉叹哭皇天。
就怕犯错误,骄满是根端!
——2002年5月15
张晔附言:

能为己故陈杰先生作
些事,张晔殊感荣幸!在整理水彩画家陈杰遗作中,我发现,陈杰是百余年来,济南平阴历史上绝对罕见的文化通才,美术,文学,养生,天文,这简直是又一个雪蓑道人呵!
目下他的纪念艺术馆正在由著名作家张期鹏兄实施构建,请大家关注!
历史会告你,陈杰是站在徐悲鸿,齐白石,吴昌硕身边也毫不逊色的!
作者简历
张期鹏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1987年泰安师专中文系毕业,同年开始文学创作,202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系垂杨书院院长,《江北诗词》顾问。
著有散文随笔集《啊,莱芜……》《淡淡的背影》《做个真正的读书人》《美游日记》《吴伯箫书影录》《王毓铨书影录》《吕剑书影录》《高莽书影录》。曾获山东省第七届刘勰文艺评论奖、第三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