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7月30日,我、我们,终于实现了半个世纪心心念念的愿望,重聚孙家崴子。
29日,我和付大成分别从北京站出发。由于未能同时购票,我们不是同一个车次。原本他是下午16:27的普快,因特大暴雨天气,开出去的车没能按点返回,北京站没车,只能硬生生地熬着。其间我数十次打电话与他联系,无奈候车室嘈杂,他听不见来电。终于回了个电话,却是他“一言堂”:“你们别在长春等我了,我自己去孙家崴子,别耽误大伙……”
那叫一个急啊!如果车继续晚点,原订计划都要改变。

我是21:47的火车。提前到达北京站后,急忙去服务台询问,方知付大成那趟车20:20已发车了。晚点将近四个半小时, 好在开出去了,我松了一口气。
这次回屯,由李淑云牵头,她约了熊继文、刘淑霞。她们都是从孙家崴子走出去的姐妹。
原定我和李淑云各带一辆车,在长春接上付大成,七点半出发,熊继文带一辆车与刘淑霞从松原出发。长春和松原到孙家崴子距离差不多,开车需要两个半小时。
变化大于计划,必须改变计划了。李淑云女儿迅速拉起临时群,方便联系。
陪同我去的侄子从网上查到付大成那趟车可以途经扶余火车站——1969年我们插队时下车的三岔河火车站。侄子和李淑云的女儿一拍即合,重新规划了方案。我负责与付大成联系,在扶余火车站等他。熊继文儿子开车,他们先进孙家崴子屯。
天酬心诚。我们与付大成到达时间只相差半小时左右。老远就看见李淑云,我挥手示意,走上前去热情拥抱。歪打正着,有了点儿空档,我们先在车站附近忆旧,在“扶余”字标下拍照,那是必须的。
这是改变我命运的的一个小站。原来按地名叫三岔河火车站,后来改成了扶余火车站。侄女陪着我走上高高的台阶,帮我拍照。我在心海里追寻1969年4月7日那个阴雨濛濛寒冷的昨天。那年我17岁,如今我71岁。一个倒数,半个多世纪,故事留在在岁月中。

9点半,付大成到了。我心里后悔没能和他同坐绿皮硬座火车,找找当年从北京咣当到这的情景。那时他坐在我斜对面,但我们千里无语。分到了一个集体户,1971年10月又同一批抽调到扶余油田,友谊至今。

我们坐上李淑云女儿开的车,向孙家崴子驶去。侄子夫妇带着上初中的女儿,加上侄女,他们4人一车,紧随其后。他们一是为我保驾护航,再是要感受一下我生活过的地方。
11点多,三辆车在孙家崴子汇合。

五十四年!遥远的相见。我和刘淑霞、熊继文亲切相拥,就在我们的屯子边上。

事先听熊继文说当年的政治队长冀平得的坟在孙家崴子,我想去给他上个坟。熊继文说:啥时候你来孙家崴子,我带你去,我知道冀队长的坟在哪。
熊继文快人快语,煞楞能干,最后干成了大队妇女主任,后来随军到了北京,进了事业编。此时她精干不减当年,立刻带我和付大成去屯里小卖部买了一大提冥纸。“这买纸的钱得你们俩人花,才管用。”我和付大成没二话,一人一半。
熊继文叫上儿子:“走,开咱家车去。”车在坟地不远处路边停下。我们穿过庄稼地,踩着雨后的田埂,来到冀队长坟前。
为了节省时间,头一天我让侄女在长春帮我准备好供品。李淑云在电话中叮嘱我:“这钱你得自己出。”她又关照我:“咱屯子是下坎,雨后地泞,你再带双鞋。我也得告诉熊继文。”李淑云嫁出孙家崴子,在德惠的社区当过家委会主任。
熊继文教我和付大成摆好供品,又帮我们点燃香和冥纸,告诉我们“有啥想说的,念叨念叨。”
千里迢迢,魂牵梦绕,千言万语。
“冀队长,我们来看您了!您对知青,对我们那么好,我们一直记着,从没忘记……”
我和付大成分别念叨之后,向爱护我们、保护我们的好队长三躹躬。灰飞烟灭,心香九霄。
熊继文看了一下手机,刚好快12点了。我们依俗,中午之前上了坟。
回到屯里,李淑云说:“以后你心里管保舒坦,不再惦记着给冀队长上坟这事儿了。”
我们去上坟时,李淑云住在李家崴子的外娚送来了现煮的苞米。其余人在村头看着,吃着,聊着。

我拿起一个玉米,边吃边走。好吃!浓香鲜嫩有情。
当年一块儿干活的男女劳力多已不在。熊继文帮我找到了嫁给本队曹海泉的张纯文,她是我们集体户老户长的闺女。

岁月苍老了容颜。些许时候,我们才认出彼此。小文姐一直拉着我的手。我们打听着老户长一家的情况。

跟她告别后,我们来到冀队长妹妹家。老两口快90岁了,依然耳聪目明。经熊继文再三提醒,冀老姑终于想起在冀队长家见过我。她不断重复着我的名字,拉着我的手不放。告别时,我再三叮嘱她的儿媳,把我们来屯子的事告诉冀队长在黑龙江双城的儿女们。
在屯子里转着,看着。集体户的房子已不在,我记忆中的一切都已不在,只有脚下的黑土地还在,山坡子还在,活着的人真情还在。

走出村头时,碰上一个开着拉货车的男人,看着挺熟,但不知是谁。他看我们,我们看他,相了一会儿面。待他下车,经姐妹们介绍,彼此才愰然大悟,他是李维彦。他拉着我的手,放开了又拉上,再二再三,并一个一个回忆着我们户里的知青。

李淑云告诉我:别看我们是屯子,现在家家都有汽车。我们感慨:今非昔比,点煤油灯、摇辘辘水、打土夯墙草苫房早已成为遥远的记忆。电视、电话、微信、汽车,孙家崴子人的好日子。
待我回身时,发现小文姐没回家,一直跟在我们身后。此时又拉住我的手:“再来住上两天。”
真想多听听,多看看,这个不起眼的、却养育了我二年半,教会我坚强的孙家崴子屯。无奈,还有下边的行程。
看看沿路的拉林河吧,当年是水草丛生塔头做路的草甸子。引拉工程开发,改造了孙家崴子草甸子。河道被农户分段承包养鱼,岸边绿树成行。我们三辆车在平坦的道路上掠过窗外的景物,前往刘淑霞女儿在扶余预定的老金渔村享受农家饭。李淑云再三说:这次必须我付钱!这事我惦记好久了,谁也别跟我争。
男女老少11个人,一大桌丰盛的庄稼院饭菜。只因我说过想吃饭包,刘淑霞从松原带来了现买的包饭的白菜叶。

熊继文洗手后,先给我包了一个大饭包,真情厚意。姐妹们告诉我,你得托着,捧着吃。我大口吃,香!

以水代酒,我感谢此行队长李淑云,组织了这次回屯之旅。
她征求意见时,刘淑霞熊继文异口同声:再忙也得去!
我好感动:这就是孙家崴子人!
五十四个寒来暑往,日月星辰,情意刻进时光的年轮,很深,很深。
我把去年创作的《走出孙家崴子的女人》一文分别送给姐妹三人。我敬已经获得在党50周年纪念章的熊继文。那是她的光荣,是孙家崴子的的骄傲。
付大成独享习酒,话聊在屯子里的往事,如今的幸福快乐。我们的真情,我们的深情,感染感动着同行的第二代第三代。
李淑云的女儿,熊继文的儿子,我侄子一家,他们由衷地说:这是一次故地寻旧,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精神盛宴。
我侄女热汗淋漓,为大家拍照,录视频,给我们留下珍贵的纪念。侄子夫妇带着其女,实地励志教育。

我们不负前约:“疫情之后,回孙家崴子”。
要分道了,我们在叉路口各自驶向新的目的地。车行,人难舍。
感谢大家!感谢孩子们!让我圆梦黑土地,实现了遥远的相见。
2023年8月1日回京高铁上手机写作, 2023年8月5日易稿。

作者简介
谭芯芯,1952年生于北京。曾为知青,石油工人,国家公务员。作品见诸于报刋杂志、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