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我尊敬的孔老师
周玉林
三个月前,好友谢志明出版了《习习浦楼风》的散文集。次日约了几位文友,聚会祝贺!
在包厢里,见到推门进来的一位老哥,穿着休闲装,人挺帅气的。看到脸庞,虽然末曾遇过,但也一口叫出了“孔老师!”。而他也把我与微刊里的个人近照,对上了。
我们是清江浦人家的微刊笔友,神交已久,却没有相见过。他尊姓孔大名祥田,是位个头高些的退休老师。
今天是第一次见面,我们在紧紧握手的时候,他欣喜地说道:
“今天是谢局的出书,下次就轮到你了。”
我感谢他的看重,不过我离出书还差得远呢。他接着给我许下了鼓励的诺言:
“等你要出书的时候,我来给你编辑。”
我握住他的双手抖动着,激动地说:
“谢谢!谢谢!到时一定请您审阅,帮我把关、润色。”
这是多么热心的“啄木鸟”。有他,何愁我以后出书时找不到人编辑啊。
我敬重孔老师,就是因为他是位治学严谨的人,在平台编发的留言区,经常会看到他的感言。要是遇到个别的错别字,他会一针见血,当讲就讲,决不含糊过去。我很欣赏他的这种品质。当然,我的文章也被他"啄"过虫,心生感激;我写的散文,也曾得到他的赞赏。真是有一是一,有二说二。逐渐,我们相互加上了微信,建立了友情。
近期,他搞了个公众号,叫“子乙漫笔”,一个人,支撑起一片天。他的栏目,清新、不俗,推出两个月,已有自己的特色。劳心费力的,着实不易。
我总想支持他,无奈自己的习作,难以“和上”他的“漫笔”,生怕拉低栏目的品位。只好阅读他的“漫笔”,把有趣味的文章,转发到我的朋友圈,让更多的人来分享。
一日,似天目开启,习作了一篇“另类”的散文“晚间小雨里有一道虹”。自认为写的有点意思,逐微信和孔老师私聊,孔老师回信:
“欢迎,热烈欢迎。”
第二天,我把文稿从邮箱发给了孔老师,请他审阅、修正。
隔了几日,孔老师一大早就在微信里,告诉我:
“大作已编发。”
并且,还告之:
“内容基本末大动,主要改正了几个错别字,调整了一些标点、词语和句子。使文字更精练,表意更准确,意境更高远。你可与原稿对照着看看,或许会得到一点启发。其实,斟酌别人的文章,并不比自己写作省力。”
孔老师的胸襟如此地仁慈,给我这个小笔友倾注了很多的心血。错别字“零”容忍,这态度是必须的。但这标点符号,也要认真地斟酌。此情此景,让人感动,像这样审稿的主编,除了自觉汗颜,就是对老师的肃然起敬。而对词语、句子的调整,虽然看似没多大变动,却能使文章精练起来,表意清晰不含糊,从而提升文章的意境。
这篇“晚间小雨里有一道虹”,是想表达的就是自然的界,与心界的连通,悟出生活的平淡。习作毕竟也是创作,没有前人的东西可模拟,靠自己的挥笔而就。它有着表达立意不尽美的遗憾。这就是要学习的地方,提升的空间。而投稿给孔老师,用习作的行动,以文求教,这条途径走对了。遇上了对的人。
谈及孔老师,有外表的认识,也有内心的感受,千言万语不知道叙说。脑子里,只想到一件小事。
记不得在哪儿看到的,他说他曾经写一篇文章,读来读去就是不如意。之后放置了一个星期,抛到脑后。隔了七日,重新拾起修改。据他坦言: 大改动,有三次;小改小动的,要有二百次。
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如今还是淮师的客座教授,汉语言本科的学子,对自己的要求何其地认真,治学又是多么地严谨。一篇文章的写作,光是修改,就有二百次之多啊。
这样的为人师表,叫人佩服。
尤其是感受到他对于我的文稿,付出的一番修改。由衷地让我心生敬意。
我把《晚间的小雨里有道虹》发到了朋友圈,并写下了感受:
此文被“子乙漫笔”编发,就像是才出阁的小新娘。之所以美丽动人,全是因为有孔老师家人般的呵护,做出好看的“嫁衣”。

附《晚间的小雨中有道虹》
雨,一直在下,下了一天。
时而急,时而缓,淅淅沥沥,噼里啪啦;转而落到水面上,又变为绵绵缠缠了。
晚间,我撑着一把伞,慢条斯理地踢着不规矩的正步,信步走在雨中。
“啪嗒”、“啪嗒”,细雨跌趴在伞面上。随着斜斜的伞坡,雨珠滚成了一条线,从伞的沿口坠下。一条条,像极了串起来的珠帘,垂在我的眼前。
独步细雨中,聆听头顶上的“啪嗒”、“啪嗒”声,却在脑海里转换为“雨啊”、“雨啊”这有韵律的节奏。
这雨,是2/4拍吗?
始终没出现奇异的华彩乐章。我本以为“雨啊”、“雨啊”的几声感叹过后,会出现电闪雷鸣般的呐喊,可是没有,仍然是雨点趴倒在伞面的“叫唤”:“啪嗒”、“啪嗒”……
晚间的小雨,就是这般多情,如小鹿出栏,似霓虹闪耀。
走在亲水河岸,风景依旧,却因阴雨天气,少了许多往日奔走的中、老年人。
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或结伴雨中行走,或躲在石舫观景。而逸栈酒家的门外大斗笠下,桌边坐着美女在品茗,翻看手机,好生雅致。
雨,在不断飘洒,我斜开伞柄,让雨水飘落到脸颊上,飘落在膀子上。让这小雨,从皮肤的汗毛孔处,藏进我的身体里,彼此紧紧相拥。此刻,雨水便成了我的血液,也变为了有温度的思绪途中走近一年轻女子,只见她站立清风细雨里,张开的雨伞挂在一旁,膀臂在弯曲地往上撮着孩子。一边要躲雨,一边还哄着哭闹的儿子:“乖,听话啊,别乱动了,我们赶快回家。不然爸爸回来,看不见你,就肯定要问: 我悟空徒儿呢?”
看来这家人,定然是佛的信众。一个小屁孩,都要当西游取经的孙悟空。徜徉在浅桥,看细雨入水,听风声低吟,血管里的溪溪涓水,仿佛欲流回到河面。自然的界,与心灵的界,在这时空的瞬间,也搭架起了浅桥。在桥的中央,双方拱手相逢。放眼水面,波浪起伏,涌动向前,离去的游船渐渐消逝。而河沿岸的栏杆,多彩霓虹灯像一条线,牵连不断,映入水中,如虹似的。那横跨到中洲岛的月亮拱桥,霓虹灯映在水面,成了一个圆圆的大月亮。站在远处,身倚栈桥,抬头穿过雨伞,满目高楼,拔地而起,栉比鳞次,或高或低,绵绵不绝,万家灯火,透出窗口。从越秀桥身后的金域华府横向西去,水韵天成的万丈高楼迎来送往,到清江大闸天空下的一圈锦绣大厦,好一派壮丽奇观!这欢快的雨水,被空中的群楼当成了戏闹的泼水节了。无处不在的霓虹,更彰显了它们多姿多态的身影。水岸的旁边,大树小树排满河堤,嵯峨黛绿,由东绵延到西边,在雨夜的华灯中,变成了一条绿色的玉带。丝丝缕缕垂下的雨,弥漫着朦朦胧胧的仙境。雨伞下的我,倚在浅桥,听着“啪嗒”、“啪嗒”敲打水面的声音,观望眼前: 越秀桥、水渡口、青龙寺、徐则臣工作室、程莘农故居,河洲上的清江浦楼,大闸口的老桥身,国师塔的风铃声……这一处处,好不叫人沉醉神往、赏心悦目啊!观赏此等风景,层层叠叠,绵绵一线。有霓虹装点,有水波荡漾;有名胜古迹,有高楼大厦……将这一切,装进我的心里,却变成了一道虹,一道像傍晚的晴天里,五彩缤纷的彩虹。雨,还没有停。雨点,有时垂直而降;有时东倒西歪地,被风儿吹得跑偏了。我撑着伞,看着天,想着的是彩虹。脸上油然露出了微笑,因为这彩虹里,有个我的身影。下岗后打工的第二个老板,曾经承接了中洲岛“名人馆”、“戏曲馆”的空调安装工程,我和工友们,在那儿挥汗忙活过一阵子。虽然已经过去了14年,但我的身影,如今就幻映于眼前,浮现在彩虹间。浅桥走到尽头,是石头栏杆的岸边。河面上又一船游客,观光赏雨来了。雨,飘入河里,又融化为水,潺潺漾漾地,润泽着树木、小草,蔬菜、稻田;也润泽着我的心绪——安宁、无欲,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啪嗒”、“啪嗒”的雨声,其实就是身那边寺院里的钟声,让人安然宁静、淡淡定定地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