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大统》(一百一十九)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雨打芭蕉夜半寒,
客榻异乡睡无眠,
红烛孤泪书意尽,
四壁苍凉对影单。

《道德经》言:“失去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从道、德、仁之高以至于义、礼之低(制度规范),这是我们观察到的人类道德的滑落过程。远古时期,人类没有迷信科技,注重“道法自然”,因而“日初而作,日落而息”,人类将其活动限于自然大道之中。自夏朝开始,统治者采用了“以德配天”的治国方略,这里“德”是“人德”,“天”是“自然规律”,就是人伦道德规范合乎自然之道,实际上仍然实行儒道政治路线。但从古文献记载看,相对于远古统治者的依天道行事即“道法自然”,中古统治者更重视个人品德的修养,夏商时期原本儒道平衡政治的天秤逐渐向“重儒轻道”转移,人类思想开始由“自然”嫁接到“人伦”,道中生德,德中生仁,仁者依义,行义依礼。
周朝初年,周公制礼,“以礼治国”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政治文化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同时颁布《吕刑》,法家思想由抬头,儒道法的完美结合,使周朝国运长达八百余年。《周礼》作为中国首部成文法比欧洲古罗马的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早了五百年,但比古巴比伦的《汉莫拉比法典》却晚了800年。但“德治”与“法治”却代表了东西方的政治法律文化的不同走向。
为什么周朝国运如此久长?历史上有很多种观点,但我认为这与周朝采用了以“礼治为主,法道并举”的治国方略有关,同时周朝权力下放各诸侯国,实行道德教化等有关,这些都是国运长的原因之一,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周朝的宪法《周礼》所起的“一礼定乾坤”作用也不可忽视。很多法律学家将《周礼》定位于习惯法,我却认为是成文法。虽然周礼涉及内容广泛,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内容,即是对前人习惯法的一次全面总结,又是对后人政治社会思想的指导和制度的安排,是周朝八百年政治、法律及社会实践的根本依据,称之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一点也不为过。
周朝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期间,对中华文明做出巨大思想贡献的领衔人物集中出世,如周文王、周公、老子、孔子、孙子、鬼谷子、列子、庄子、曾子、墨子、韩非子等等 。在中国的三教九流中,除佛教在东汉末年由印度出来外的其他流派如儒、法、道、墨、纵横、阴阳、农、名、杂等诸子百家在这个时期全部出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这个阶段文化灿烂的典型特点,周朝晚期的这种文化大爆炸现象在世界文化思想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东周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流派的思想之深,其作品之雅,其境界之高,其大家人数之多,自秦以后历朝历代再难企及。汉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文革期间样板戏等各朝各代的精英文化与周朝未年的春秋战国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甚至有班门弄斧之嫌!
很多历史学家在研究周朝的文化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其产生如此星光灿烂的领衔文化出现?我的结论是:中国《易经》文化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中生根发芽的结果!高端文化思想的形成,需要政治宽容、社会文明、思想开放的良好环境。为什么如此定论呢?从因果关系说,伏羲画卦是中华文化的种子,以阴阳思想也就是儒道思想为核心的百家争鸣是《易经》文化开出的花果。历史告诉我们,自伏羲氏画卦开始,《易经》阴阳文化就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代表儒家的阳刚有为文化和代表道家的阴性无为文化从此开始主宰中华民族的思想走向,这些“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儒道互补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华夏文明的内涵和外延,也体现了我们祖先的阴阳互补的高度辩证智慧,同时也符合自然规律中矛盾双方的相生相克统一对立的发展变化之理。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抗争中形成的这些土生土长的阴阳文化,体悟出自然之道,钦定出人伦之序。以阴性儒家思想治世,故有为而有所不为,以阳性道家思想修身,故无为而无所不为。阴阳互补的易经文化,蕴含着太多大多古圣先贤的“祖传厚爱”,让我们在“绵绵若存“之中”用之不尽”,儒家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道家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形成中国特有的文化之道,支撑中华文明滚滚向前。

作者简介: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于2016年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只为祖国文化复兴,文化昌盛,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