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军节,我随秋天、王剑奇、黄优中、钟伟金、昔菲老师采访了王志勇老伯:一个乐观开朗的越战老兵。
王老年过八旬,个头不高但身体健壮、声若洪钟。在听完老伯故事之余,有幸看到了王老的军旅日记。精致、退色、略显厚重的日记簿,承载着曾经滚烫的青春岁月。虽因漫长的岁月尘封了昭华,但依然庄重威武,历久弥新!翻开菲页,我们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四面烽火,激情燃烧的岁月!
1961年在应征入伍前夜,王志勇当着三位最铁的同学的面,借着酒劲,脱口而出的豪言壮语:保家卫国,死了也值!
因为这句酒话,这位从武功山中走出的实诚小伙。在接下来的八年军旅征程中,一直抱着舍身报国的狠劲,在军事技能上自我要求近乎残酷”,终于磨练成雷达情报兵中不可多得的十位数尖兵。
空军十七航校学习修理飞机,因才施教的教官发现他数字天赋奇高,于是上报,很快分配到沈阳军区某雷达站服役。没干多久又调到北京军区。在承德接受了半年多无线电情报特训。对于一个普通士兵来说,四次跨大军区调动,实属罕见。
毕业后分配在河北遵化县某部任空军雷达站无线电收发报员,服役四年,技术愈加精进。
接着又调到光海几个月完成了一座雷达站的校正工作。早已超过退役年龄,
情报兵种特殊,那里最需要,他就被调到那里。但这不是最后一次!
本以为这样工作再过一年就可以光荣退役了,谁知美帝国主义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彻底改变了他的从军生涯。
1965年4月,为应对美国的战争升级行动,越方请求中国派遣部队,入越支援越南抗美救国斗争。
兵马未动,情报先行。
军委需要在中越边境快速建立最“先进”的雷达站。
我们响应军委号召,在越南前线快速设立雷达站。以应对美帝战机无休止的狂轰滥炸。
从现有的十三个雷达站抽选尖兵。要求家庭成份好。身体抗强度过硬。情报处理能力快捷。
他全部达标,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前线雷达情报兵。
雷达情报站,负责收集、整理、报知雷达情报的指挥保障机构。
一般配置在空军军以上各级指挥所内。
从山东古城奔赴贵州安顺。路上运行中的坦克、高炮和一车接一车的军用物资,直指一个方向:中越边界!
残酷战争就要来临。
边防雷达站,是由四十多个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组建而成的。大家虽然素昧平生,但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共同肩负起保卫祖国边疆的重任,因此同仇敌忾,士气高昂。
他在日记中写道:在河口驻扎的日日夜夜里,飞机的轰炸声和防空警报声接连不断,空气里弥漫着尘土和硝烟的气息,中国支援越南的坦克、高炮和军用物资也源源不断的运往越南……战争的残酷让我们的战士握紧手中的枪,我们不喜欢战争,但我们不惧怕战争,为了祖国的安宁,为了人民的安全,为了全世界的和平,我们要跟美帝国主义战斗到底。
侵略者的轰炸机已炸毁了越南人民的大部分厂房和重要建筑。敌机掌握了我方避难的规律,于是侦察机先掠过,接着是轰鸣声巨大的F105雷公式,飞过时造成十分紧张的死亡气氛。但不见轰炸。正当情绪刚刚松懈的时机,真正的轰炸机就开始了残暴轰炸。我军和友军、妇幼百姓都有巨大伤亡。
他不禁想起从家乡出发前夜的酒后豪言壮语。
保家卫国,死了也值!
突然有一种想家的伤感。
他说:我也怕死。
我只想活着回家!
前线指挥部已掌握了敌机的规律。心有成竹设计好了痛击敌机的方案。关键的要素是准确掌握敌机飞临的时间。
他和战友们非常兴奋。
雷达站已能精确判断敌机飞临的时间!
虽然他们夜以继日地为国防工作,但只有在接下来敌机的进攻中,他们才能真正感知通过雷达情报准确指挥炮击敌机的成果。
我军炮军在敌轰炸机发出鬼叫一样的呼隆中,集中开火。
昏地暗炮的轰鸣声爆炸声在他们周边狂飙。
此役共击落了八架美军飞机,击伤了三架,另外还俘虏了三名美军飞行员!
高炮部队与雷达情报的完美接合,给疯狂的侵略者一次又一次狠狠的打击。
在援越抗美的三年零七个月的时间里,.中国援越高炮部队共对敌作战2153次。击落美机1707架。击伤1608架。俘虏美军飞行员42名。
1968年11月1日,美军被迫停止轰炸和炮击北越。
中国人民军队,继抗美援朝之后,再次用不屈的战斗力,让美帝侵略者在越战中接受中国人民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同年,王志勇解甲归田。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
经历过不平凡的人,都有乐观主义情结。,最后用王志勇老英雄的歌声作为参战故事的结尾。
谨以此片,纪念那场让美帝国主义二十年不敢回望的越战!
向英雄致敬!
作者简介:陈明杰,江西萍乡人。全国研学电影创始人。全网红色电影独立编导摄制第一人。封面人物总编。封面人物·封面新闻文史电影出品人。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