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时期济南贡院三年一次的乡试结束后,接下来有一个月的等待揭榜时间。这期间,考生们坐卧不宁寝食不安,那种如坐针毡的狂癫,如芒在背的焦虑,没有参加过高考的人无论如何是体会不到的。好不容易熬过了这度日如年的月把时光,人们的目光便齐刷刷地转向了榜棚街。

榜棚街是省府前街南面的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当年长不足百米,宽只有丈把,路面坑坑洼洼,两边全是低矮破旧的平房。榜棚街之所以出名,因为它是官府搭棚发布乡试榜文的地方,榜棚街的名字也是这么来的。从老照片可以看到,当年的榜棚街北头有座过街楼,榜棚就在楼的下面,棚前按了一道栅拦,防止发榜时被人流挤坏。

说到发榜,先得说说之前有关阅卷的一些细节。可能人们并不清楚,阅考官批阅考卷的并不是原始卷,而是由誊录官用朱笔誊录的“朱卷”,考生们的“墨卷”是不能与阅考官见面的。全部考卷判完后,主考官要把所有的考官召集到一起,将朱卷与墨卷逐一核对,准确无误后才能拆除弥封,露出姓名,填写正榜。有意思的是,写正榜时成绩最好的前五名不仅要放到最后,而且要从第五到第一倒着写。这项工作很琐细,考官们一直要忙到半夜才能结束。但因为又完成了一件可载入史册的大事,大家都很兴奋,没有一丝睡意,一个个喜不自禁,额手庆颂,这就是人们经常从古书里看到的“闹五魁”。

此时天已放亮,主考官将写好的榜文放置在特制的黄稠亭内,由轿夫抬着,兵丁护卫,在吹吹打打的鼓乐声中前呼后拥地送到榜棚街,挂上榜棚墙。此刻,榜棚街及周围的院西大街(现泉城路)、布政司街(现省府前街)等街巷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狭窄的小巷被人流塞得水泄不通,考生们瞪着渴望的眼神搜寻着自己的名字,中榜者欣喜若狂,落榜者失魂落魄。

据统计,在科举考试存继的六百年间,济南贡院共举行过二百多次乡试,累计录取考生近两万人,其中进京考中进士的就有四千多人,包括二十名进入三甲的状元、榜眼和探花。比如名臣毛纪、刘墉、傅以渐,著名学者边贡、李开先、李攀龙等,都是从济南贡院考出去的山东名人。自然,他们也是当年在榜棚街上笑得最开心的人。


鲁鲁文学
主编/审稿:鲁桂华老师
剪辑/美术:张琦
第六百二十八期
《大喜大悲榜棚街》-李振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