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成都武侯祠
文/龚飞
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南门武侯⼤街,是中国唯⼀的君⾂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始建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陵寝。⼀千多年来⼏经毁损,屡有变迁。武侯祠(指诸葛亮的专祠)建于唐以前,初与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相邻,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了汉昭烈庙,形成现存武侯祠君⾂合庙。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批国家⼀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蜀相》诗中描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平曾多次游览武侯祠,赞扬说:“武侯祠名声⼤,看的⼈多。”而“武侯祠”三个字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
进得武侯祠,首先游览的是刘备殿。见⼤门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汉”是刘备政权的称号,史称“蜀汉”。“昭烈”是刘备死后的溢号,匾额说明,这⾥是祭祀蜀国皇帝刘备的庙宇。刘备殿⼆门内是蜀汉皇帝刘备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泥塑坐像,两侧偏殿,分别供奉着关⽻、张飞等⼈,与殿相接的东西两廊,是蜀国的28位⽂⾂武将的彩绘泥塑像。刘备像⾼3⽶,头戴天平冕冠,⾝着黄袍,⼿捧朝天圭⽟,宽⾯⼤⽿,神态静穆。左右侍者,⼀捧⽟玺,⼀捧宝剑。

刘备字⽞德,又称刘皇叔,河北琢州⼈。24岁时,他召集关⽻、张飞等⼈参加镇压黄⼱农民起义,后来在军阀混战中逐渐壮⼤了势⼒。由于缺乏谋⾂,他在军阀混战中屡遭挫败,流离失所,先后依附于吕布、曹操、袁绍、刘表。他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壁⼤战后,势⼒才得到发展。刘备胸怀⼤志,注重信义,待⼈宽厚。经过⼆⼗多年的艰苦征战,最后占据益州,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不久,为夺回荆州,替关⽻报仇,他兴师伐吴。结果,刘备被吴国陆逊⽕烧连营,遭到惨败,羞愤病死于⽩帝城(奉节)。临终前,他把幼⼦刘禅(⼩名阿⽃)和国事托付给诸葛亮,史称“⽩帝城托孤”。在刘备像东侧,是刘备之孙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封北地王。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时,他苦谏⽗亲,同来敌决⼀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刘禅不听。他悲愤已极,去祖庙哭诉后,先杀妻⼦,⽽后⾃杀,他的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后⼈颂扬。
出刘备殿,下一个台阶,就是诸葛亮殿。由于刘备与诸葛亮是君臣关系,因此诸葛亮殿要矮一个台阶。进入殿来,就看见正中龛台上的诸葛亮的塑像,他⽻扇纶⼱,⾝披⾦袍,凝⽬沉思,其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采,显⽰出⼀代儒相的风仪。供旁边还供奉着诸葛亮⼉⼦、孙⼦的贴⾦泥塑像,左边的是诸葛亮⼉⼦诸葛瞻,右边是孙⼦诸葛尚。他们在公元263年曹魏灭蜀时,率部与魏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在绵⽵阵亡。诸葛亮⼦孙三代,⼈称三世忠贞。

诸葛亮年轻时隐居于荆州襄阳(今襄樊)隆中,因胸怀⼤志,刻苦好学,才智出众,得到卧龙的美称。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作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前封武乡侯,死后溢号忠武侯,后⼈便尊称他为武侯。
公元207年刘备在荆州访贤,三顾茅庐,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制定了⼀条占有荆(今湖北)、益(今四川)⼆州,东联孙权,北抗曹魏的国策,史称隆中对。三顾茅庐后,诸葛亮被刘备拜为军师,从此跟随刘备,取得了⾚壁之战、夺取益州等战役的胜利。蜀国创建后,被任命为丞相。刘备死后,在奉节⽩帝城受托孤重任,辅助后主刘禅,执掌了蜀汉朝政。
诸葛亮治蜀达20多年,主要政绩有:以法治蜀;南征南中;北伐曹魏。公元234年,诸葛亮由于长期劳累,不幸早逝于北伐前线的武功五丈原,死的时候才54岁,真是出师未捷⾝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前国家代理主席董必武赋诗《游武侯祠》:“武侯祠宇在,瞻仰致微忱。淡泊缘情热,勤劬独意深。仓鹰神凛凛,翠柏气森森。时代将人限,徒为梁父吟。”这首诗表达了董老对诸葛亮的敬仰,而对其历史局限,也作了深刻剖析。诸葛亮⼀⽣做了⼤量有益于社会进步和勤政爱民的好事。他死后,⼈们⼗分怀念他,尤其敬重他鞠躬尽瘁、死⽽后已的精神,把他作为忠⾂贤相的典范和智慧的化⾝加以崇拜,修了⼀座⼜⼀座武侯祠来纪念他。

在武侯祠有这么一副著名的对联:“能攻⼼则反侧⾃消,从古知兵⾮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它是闻名全国的攻⼼对,也是武侯祠对联中的精品。有这样一种说法:“⾃古以来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如何才能治理好四川呢?攻⼼和审势就是最好的答案。相传这副对联的作者是清末云南剑川县⼈赵藩。上联是说诸葛亮出兵平定南中叛乱时,采⽤马谡建议,实⾏攻⼼战术,对夷帅孟获七擒七纵,使其⼼悦诚服,从此不再反叛。称赞诸葛亮是真正懂得⽤兵打仗的⼈,⽽不是好战的军事家。下联称赞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制定出宽严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的效果,提醒后⼈从中吸取教益。这副对联对诸葛亮⽤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观的评价,提出了攻⼼和审势两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古代治国⽅略的精髓所在。1958年,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期间,曾莅临武侯祠视察,驻足“攻心联”前沉思良久,反复琢磨联词的微言大义,评判诸葛亮攻心审势的成败得失。他还要求主政四川的官员,到了成都要到武侯祠,到武侯祠要看赵藩写的对联,看过后要记住。
游览武侯祠,心中有一疑问,既然君臣合一的庙宇,⼈们为什么⼜叫它为武侯祠呢?其实最开始官方也是叫它为汉昭烈庙,但民间习惯叫它武侯祠。民国年间的邹鲁写过这样⼀⾸诗:“门额⼤书昭烈庙,世⼈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蜀相功⾼百代思。”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历史功绩⼤,他在百姓中的威望超过刘备,⼈们就不顾君⾂尊卑的礼仪和这座庙本来的名称。可见谁的功劳大,谁更赢得民心,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
2023年8月4日。

作者简介:龚飞,男,60后,退休职工,中共党员,四川泸州人,大学本科,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入选家庭。中国散文学会和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泸州市龚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泸州本土文苑联谊会秘书长。散文《话说牙齿》《说“春”》荣获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三等奖,散文《我家住在长江边》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散文《书为伴》《我的称呼》《做客农家》入选《新诗文选》《四川精短散文选》《盛世长讴》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