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济南》系列作品
清初传奇名士刘岩笔下的济南风情
(上篇)
侯林 侯环
济南,一座享有盛誉的山水名城、文化名城,然在众多描述济南的作品中,真正从审美的立场和角度,对其山水、人文进行分析、把握的却所见不多。许多年里,笔者沉潜于济南文献之中,每坐雨煮茶、窗绿正午,于桑梓之独特美质,辄有相顾、会心之处,不觉将辑成《审美济南》一书,今在《风香历下》将其中篇什与读者诸君共享之。
小序:刘岩刘大山先生,一位有故事的名流雅士
清代康熙年间,江宁府江浦县(今南京浦口区)学者、诗人刘岩刘大山先生,是个名扬天下的传奇人物。其同里后学吴楫写于道光年间的《刘大山先生传》后,附有这样一个故事:
康熙年间,有一次一位外国使者来中国进贡,清帝康熙问他中国的珍宝是什么,对方回答四个字:“才子刘岩”。写到这里,吴楫叹道:想不到刘岩当年的名声如此之大,连外邦人都知道他是中国的一宝呀!(“吴楫曰:余闻康熙时有入贡者,上问以中国之宝,对曰:才子刘岩。盖其名重当世如此!” 见吴楫《刘大山先生传》,光绪丙子刻本《匪莪堂文集》卷首)

书影:刘岩《匪莪堂文集》
刘岩(1656——1716),原名刘枝桂,字月丹。后改今名,字大山,号无垢。江苏江浦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以诸生贡太学,而扬名京师。康熙三十二年,举顺天乡试,四十二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四十八年,充会试同考官。康熙五十年以戴名世《南山集》案被牵连入狱,五十二年诏赦罪,隶汉军旗籍,五十五年,卒。至雍正元年,诏赦其妻女归原籍。擅诗文,精绘画,工篆隶,尤善弈。著有《大山诗集》《匪莪堂文集》《石樵诗集》《拙修斋稿》等。

书影:刘岩《大山诗集》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由上面的刘岩简介便可以看到,刘岩的一生,经历了由波谷到高陵,又由高陵到波谷的沧桑之变。他由一个“穷孩子”发愤苦读,从而一举成名天下知,后来又由赫赫有名的翰林院编修,触及清初俨如细筛的文网,衔冤蒙难,命丧他乡。
以下,笔者将刘岩的传奇人生、特别是他与名城济南的如烟往事及缱绻情怀,经多日之爬罗剔抉,向读者诸君一一道来。
之一:刘岩发愤读书,堪为励志教材
《清史列传·刘岩传》有这样一段记载:
岩幼敏慧,精于音律、绘事,以善弈名。同里左文相(注:此处遗一“相”字)戒之曰:“子诚以此聪慧用之读书,何书不可读?”遂发愤为学,昼夜不倦。父禁之,则窃油置床下,俟人静,复篝灯默诵。夏畏蚊啮,置灯帷帐中,帐顶成墨。(《清史列传卷七十一刘岩》,中华书局1987年版)
百字短文,而含蕴丰富,感人至深。
阅读此文,须领会三个人生要领:
其一:好钢用在刀刃上,天下伯乐最难得
刘岩自幼聪明过人,但却将聪明才智用在弈棋而非读书上。亏得江浦名士左文相先生告诫他:你呀,可惜了,如果用你的聪明来读书,天下什么书都难不倒你呀!这也就是伯乐的作用,能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人才、指示道路。可惜伯乐难得。大文豪韩愈因之哀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
其二:悟性难能,一点就通
对于左文相先生的告诫,刘岩似乎心有灵犀,一点就通,这样的悟性实在难得。这说明,仅有伯乐还不成,还要有聪明过人、实堪造就的“后浪”人才。
其三:读书治学,要有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与毅力
不悟,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旦意识到路在何方,便义无反顾地前行。如刘岩所谓“窃油床下”“帐顶成墨”是也。

书影:《清史列传》
《清史列传》上述关于刘岩读书的记载,出自刘岩季弟刘仲山先生的回忆,回忆中还有刘岩若干读书的细节:
公嗜学,昼夜不倦,家大人禁之,则窃油置床下,俟人静复篝灯默诵,或未即成诵,则自跪以强记。夏夜畏蚊啮,置灯帷帐中以读,而帐顶焰处成墨。冬寒火不继,设圆木足底动踏之而歌,声若出金石焉。
(《先生季弟仲山条举先生质行》,见光绪丙子刻本《匪莪堂文集 卷五》)
“冬寒火不继,设圆木足底动踏之而歌,声若出金石焉”,又一冬日苦读动人故事情节也。
江浦县流传刘岩读书治学的故事颇多,据其乡人吴楫蒐集《吴楫记大山轶事》:
“大山初发愤时,馆于乡民陆姓草屋一区,闭关三年,遂无所不通。故老每为余道之。”
“先生幼从其尊人于浦口万峰门外沽酒,左先生以避雨入其酒舍,故得与较弈。”
“吾(吴)家某公与大山襟戚,尝元旦往贺,大山每日读书寸许,吴往贺时,方早膳,大山已读书半寸矣。”
“乾隆壬子,李尧栋太守试江宁诸童子,表兄成方城以童子试第一入见,李公称大山先生诗余极佳,而吾乡长老无一知其工填词者。可知先生余事亦人所难能。又浦西陈氏旧有大山所著《四书典故》,博极群书,今无存。”
(《吴楫记大山轶事》 见《匪莪堂文集 卷五》)

书影:《吴楫记大山轶事》
左文相,字中枚,刘岩称其“以行义文章著闻于郡邑”,“善为人说经,于诸经有疑义,必条分缕析,务尽其情。”(《赵秋莹、左中枚二先生传》 见《匪莪堂文集 卷三》)在这篇文章中,刘岩还深情记下左先生劝其读书的经典故事:
余年十八岁已废书,六、七年盖以家贫无脡脯以就塾师也。然性喜弈,无师授,以善弈名。又杂之以画花木草虫与吹竹弹丝之技。左先生亦喜弈,一日来与余较,弗胜,先生拂枰而作曰:“吾兹一局未终,已知子之聪慧特绝矣,诚以此用之于读书,何书不可读?而奚以少年精力徒费之于方罫之间为?且使子弈纵能为国工,不过终身一善弈之人而已!”余惭赧,辄汗下,遂请授书,先生遽大喜,次日侵晨至,则以其手阅经书持赠予。
左先生的精彩话语掷地有声:“奚以少年精力徒费之于方罫之间为?且使子弈纵能为国工,不过终身一善弈之人而已!”
它说明,人生在世,所实现的价值有所不同,而理应倾力实现的,则是其最高价值。
可惜的是,刘岩终未能从左先生学,先是,左先生应一贵人所聘远赴京师,归来后,刘岩“方欲事之,而先生已一病不起矣。”然而,刘岩谨记左先生教诲:
“尽屏绝平日所好诸技艺,专努力于诗书,间一岁以童子试第一入县学……”每忆及此,刘岩总是充满感情地说:“嗟乎,余之齿几及冠而始读书者,左先生力也。”(《赵秋莹、左中枚二先生传》 见《匪莪堂文集卷三》)
之二:著《太学生伏阙上书论》,天下伟之
经过数年苦读,康熙二十五年,刘岩以县学名诸生而被选拔为优贡生进入京师国子监。此时大山的学养达到很高的程度。吴楫《刘大山先生传》称:
江浦刘大山先生……康熙丙寅(注:二十五年)贡太学,太学诸生率一时之秀,而天下知名士后先云集,出其所业,无能与大山抗者,由是名震京师。文章遂擅天下。当是时,桐城宋潜虚、方百川、望溪兄弟,以文学傲睨一世,与大山友,未尝不加敬。学士韩公慕庐、相国李公厚庵皆敬爱之。

今北京国子监
宋潜虚,即《南山集》案的主角戴名世,刘岩正以此获罪,下面还要谈起。方百川、望溪兄弟,即桐城派领袖人物方舟(字百川)、方苞(号望溪)兄弟。韩公慕庐,即康熙十二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韩菼(号慕庐)。相国李公厚庵,即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号厚庵),皆一时风云人物。由此可见刘岩在京师之广泛影响。
又据《先生季弟仲山条举先生质行》:
自丙寅贡成均,文名震京师,天下穷山荒涯无童孺耆硕,皆手大山稿一帙而诵法之,徐健庵先生,以先达奖进当代名流,独延公教子弟,公卿贵人无不倾其名而来谒,公惟键户读书,不一往干之。
然而,真正使得大山名扬天下的,还在其“伏阙上书”一举。
原来是,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后(孝惠章皇后)去世,康熙下诏,欲行服丧三年之礼,群臣皆以为不可,商议“以日易月”。易月,意思是父母之丧,服丧三年。而自汉文帝始,以日易月,缩短丧期,谓之“易月”。然而,怎样给康熙言说呢?他们想通过国子监的太学生上书的方式进行。上书的领头人,国子监祭酒立即想到了学养深厚的大山,如果此举成功,大山便可以擢为“博学鸿词”,因此,祭酒将大山列为上书的五百余名太学生的第一名,而大山却不知内情(“丁卯,太皇太后崩,诏行三年丧,廷臣议以日易月,欲使太学生上书而难其首,大司成欲为德于大山,曰:“此举若就,则博学鸿词可得也。”因首列其名,而大山实不知。” 见《刘大山先生传》)此事因此还闹出一场误会,当皇帝下诏擢拔大山时,大山竟不奉诏(“诏下将显擢。大山不奉诏,争辨午门,声色俱厉,必欲得当而后止。”)其后,大山乃著《太学生伏阙上书论》,申明大义,反复千余言,书出,士大夫争相传诵,仰之如泰山北斗。
由伏阙上书事,可见刘岩潜心学问、不苟仕进的高风亮节。此后,相国张玉书(字素存)叹道:“有才如此,宁以布褐老乎?”于是,他劝刘岩改名字参加科举考试。于是,刘岩将原名刘枝桂,改为刘岩,字大山,号无垢(“相国张公素存叹曰:‘有才如此,宁以布褐老乎?’于是,劝以易名应试。大山自称今名自此始。”)
康熙三十二年,刘岩以顺天乡试第二名考中举人。四十二年登进士,入词馆,声名益炽。
之三:遭遇文字狱,北徙未能归
刘岩命运的巨大转折在康熙五十年。这一年,他因无意间触及康熙朝密如发丝的文网而获罪。据同里吴楫辑次《(大山)先生年谱》:
辛卯年(注:康熙五十年)五十六岁,以《南山集》案被逮,吏议当长流。癸巳(五十二年)二月,诏赦罪,隶汉军。丙申(五十五年)六月二十二日,先生卒。雍正元年,诏赦妻女归原籍。
呜呼哀哉!
文字狱,即“因文字贾祸之狱”。中国历史上,历代皇朝屡兴文字狱,而清代文字狱次数之多,处罚之严,实为历代所罕见。在所谓“康乾盛世”的约120年间,大小案件高达90多起。其中乾隆四十三年至四十七年的五年之间,就有将近40起。一字一语,即可锻炼成狱。在严密的文网之下,广大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议论朝政,也不敢研究经世致用的学问。
《南山集》案发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桐城派开山祖之一、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在未中进士和担任编修以前,曾网罗散失佚文,搜求明朝野史,访问遗老,著成《南山集》一书。因集中论及南明史事,用了南明弘光、隆武、永历年号,而未用清朝年号,而且认为清朝应从康熙元年算起,因为南明还存在,顺治朝不算正统。这被左都御史赵申乔告发,言其“语多狂悖”,终以“罔视君亲大义”处斩戴名世,可怜戴名世同族16岁以上人员均遭斩杀,并株连作序、刻印、售卖人员,计数百人之众。
因了与桐城派人士的密切关系,刘岩、方苞都曾为《南山集》作序,而刘岩之序,完全出自朋友情谊,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小传》称:
大山富学殖,笃友生谊,因草《南山集》序文,隶籍旗下。世宗御极同被累者胥还本籍,服官有迁至阁学者。而大山已前卒矣。

沈德潜画像
刘岩与方苞为莫逆之交。方苞为桐城人,却在江宁长大。刘岩长方苞十二岁。二人早年当已熟识。其后又先后拔入国子监。成为名震京师的名人雅士。方苞在其《方望溪闻见录》中,曾为大山妻吴孺人作传。文中特别回忆起康熙四十七年秋天,桐城遭受天灾庄稼无收,方苞与母亲、嫂子、子侄等一家多口到江浦刘岩家里“避荒”,受到刘岩一家热情接待、“相居数月”的动人情景。
二人同以《南山集》被难,同被逮入狱,同“隶籍旗下”为奴而“北徙”,大约类似后世到蛮荒之地“劳动改造”也,方苞终于挣扎到获释归来,而刘岩却一去未归,死于北徙之地。
自康熙五十二年至五十五年,刘岩在“北徙”之地过了三年,便溘然长逝,其间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今天,我们只从方苞为大山妻吴孺人所作传中,看到一丝端倪:
辛卯,大山以《南山集》牵连,吏议当长流,圣祖仁皇帝赦免,繫旗籍。孺人奉部檄而至,家人皆哭,时发尽白。与大山不相见者几二十年。孺人北徙……
一派凄凉无告的惨惨之状……
之四:刘岩的人品、学养与诗品
吴楫《刘大山先生传》:“内行笃修,事继母,闻疾驰三千里归,亲涤溺器,验差剧。与诸弟相友爱,无间言。”
方苞在其《方望溪闻见录》中,为大山妻吴孺人所作传称:“余与大山兄弟交最久,其昆仲孝友,邻里重之。”

方苞画像
刘岩心地善良,为人豪爽。据《先生季弟仲山条举先生质行》:
生平乐济人。阅卷山左时,逆旅中见老妪丧夫无棺,即解囊以助之。其仆虑中途露白招盗,公抗然不顾,因尽开书箧,以示无余金。
刘岩具有极好的人格感召力,同见《先生季弟仲山条举先生质行》:
公赋质端凝,寡言笑,动循礼法,然诺不欺。朝夕接见者,虽极放荡人,一对公,则气已敛,言不复妄发。其有浮薄争名者至,互相诋讦,而于公,则贴服无间言。
(均见光绪丙子刻本《匪莪堂文集卷五》)
虽则自幼贫穷,然以苦读为乐,是刘岩日后有大成功的关键。据刘岩所记:
余稍长,知读书时,诸弟妹五人皆尚幼。余侍余父居一室,方四五楹,湫隘嚣尘,墙穿而瓦陋,余挟册琅琅哦诵于其内,诸弟妹环左右而听之,而余意殊欣欣然,不自以为苦。
(光绪丙子刻本《匪莪堂文集卷一》《匪莪堂记》)

书影:刘岩《匪莪堂记》
刘岩学殖深厚,尤精于经学研究,清末学者甘元焕在《匪莪堂文集·跋》中称其:“说经之文,根柢古训,发撝义理,粹然儒者之言。”
而谈到其文章,则曰:“古文豪宕峭折,尺幅具千里之势,八家中于欧苏为近。可谓大雅闳达之才。”
刘岩所著《大山诗集》七卷,收诗八百余首,系道光元年同里吴楫(字川南)访得钞本,复从《县志》等书辑成此编。光绪三十一年,同里陈浏(字孝威)据以收入《思园丛书》之”浦雅第二种”。
论及刘岩的诗才,清代诗评家沈德潜称:“诗品发乎至情,不尚词华,世罕称述,予独珍重之。”(《国朝诗别裁集小传》)
刘岩在济南时,有一次送江南老乡苏龙文还乡,有《送蔡龙文南归》(二首),颇见其诗作独具之神采:
余归苦待深冬后,羡煞君归九月中。
君到江南须寄信,门前乌柏几株红?
留君不住君真去,更欲留君住一旬。
七十二泉秋正好,君归谁是煮茶人?
(宣统寂园丛书铅印本《大山诗集》庚)
第一首,因老乡南归而引发了诗人强烈的怀乡之情,他竟也——哪怕是一天也不愿多待了,“余归苦待深冬后,羡煞君归九月中”,是为不见修饰的普通话语,因发自至情至性,却分外感人。而尾句更绝:你呀,到了江南后一定要写信告诉我,咱们老家的乌柏红叶红了几颗呀!“门前乌柏几株红”,没有任何议论,只是一幅画面,却将诗人的万般惆怅与思恋情愫凝于其中。
第二首,“留君不住君真去,更欲留君住一旬”,你看,诗人刚刚说到迫切想与好友一道回江南老家,如今却又舍不得离开济南了。其实,人的感情往往就是这样的,它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一个结合体,接下来,“七十二泉秋正好,君归谁是煮茶人”,堪称锦心绣口,将济南秋日里泉上之美,以及在泉上品茗行乐的无限风情雅意,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七十二泉秋,七十二泉与秋的组合尤见精妙),所以说,一心归家与舍不得离去是同时存在的,诗人反复抒写自身的情感矛盾,有平中出奇之妙。
之五:刘岩与济南关系考
刘岩一生,留下诸多写济南的诗作。盖因其与山东、与济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其一:刘岩祖籍山东
据吴楫辑次《(大山)先生年谱》:
先生本名枝桂,字月丹。先世于元末避乱,由山东迁居江浦东葛城,再迁浦子口。
至于山东何地,尚无可查考。
其二:大山先生曾“薄游山左”
刘岩《大山诗集》有几位注者。其中孝威(即编刊陈浏)在《天台万年藤杖歌》(卷二)一诗之后的注文中说:
先生古近体诗甚夥,当不止集中此数。五古一门,大都早年及晚年所作,而所谓《燕台唱和集》者阒焉无传。七古多仿乐府。《石樵集》九首亦止早年片什,太半在薄游山左以前。盖先生之诗,存者不过十之三四而已。
(《大山诗集 乙》)
“薄游”有二义,一是为薄禄而宦游于外,有时用为谦辞。二是漫游,随意而游览。
其三:刘岩曾“阅卷山左”
上面曾引刘岩季弟仲山回忆乃兄品行之文曰:
(刘岩)生平乐济人。阅卷山左时,逆旅中见老妪丧夫无棺,即解囊以助之。
(《匪莪堂文集 卷五》《先生季弟仲山条举先生质行》)

书影:《先生季弟仲山条举先生质行》
此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刘岩善良、豪爽的品格,并记下其“阅卷山左”的历史。
其四:刘岩诗证,他将在山东浪游一年
刘岩有《出都之山左》诗:
轻衫匹马携短鞭,陌头杨柳春风颠。
意忽不乐欲何适,山川四顾空茫然。
两眼久遭尘土浣,欲登泰岳凌苍烟。
下视贝阙起沧海,上持玉斧镌青天。
饥餐松柏渴饮水,便须放浪终一年。
作书且复报妻子,我在日观东南岭。
(《大山诗集 乙》)
此诗显然作于刘岩拔入国子监之后,由京都而之山左。“便须放浪终一年”,何以要定日期,当是应邀而来。
其五:刘岩在济南年代考
刘岩与济南王苹为好友。王苹有诗《寄无垢二首》,其二有句:“平原丁卯相逢日,辛未齐州见过时”。
丁卯,康熙二十六年,二人相逢亦即订交于济南府平原县,此时,刘岩似有山东之游。辛未,康熙三十年(1691),二人相见于济南。这后者年代极为重要,它可以推导出我们后面的猜测。
其六:猜测:康熙三十年,刘岩为山东学政朱雯幕府
朱雯(生卒年不详),字矞三,号复斋。浙江石门人。清康熙三年(1664)进士,康熙二十九年(1690)十二月至三十三年正月任山东学政。(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清末民初山东学署照
笔者作出此种猜测的理由,除上述王苹诗所述“辛未齐州见过时”外,尚有:
第一、尽管刘岩诗遗失众多,但我们依然发现刘岩数量可观的山东学署四照楼的诗作,如《雪后登四照楼》《登四照楼》(四首)《重九登四照楼》等,而在《重九登四照楼》中,更有“睡熟藤床懒上楼,如虹鼻息晓才收”句,说明他是在楼下山东学署的院落里“睡熟藤床”居住着的。
第二、第二年即康熙三十二年,有“浙西才子”之称的诗人魏坤(号水村)被朱雯聘为幕友,而刘岩与魏坤多有诗作唱和。如刘岩的一组《书怀》诗,便是二人唱和之作。又如刘岩之《酬水村》《戏题水村所居陶斋》等。最为值得一提的是,山东学署此时有珍贵奇石:兰石,而他们同时写到,刘岩称此石“水苍色,白处皆成香草”,魏坤有诗《学使署中,旧有兰石,密叶疏花根节都具,复斋先生取以名轩,邀予赋此》,而刘岩则有《咏兰石十绝句》,如此认真、隆重,显然亦系应复斋先生即朱雯所邀而作。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