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辽市文化名人录之十八:
今年66岁的豈连秋,虽然不是专业京剧团体演职人员,但是,他那“慷慨激昂,潇洒飘逸,醇厚儒雅、大气高古”的京剧老生唱腔,经常传扬在双辽各个文化广场和群众文娱舞台;有时还参加全国京剧票友大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豈连秋身在双辽市,名声传域外。
豈连秋并非出生于“梨园世家”,父亲是一位技术精湛的木匠。八岁时,和同伴儿们满大街跑着玩儿的豈连秋,在东北大鼓书、二人转和各种戏剧的演唱中,喜欢上了京剧。
豈连秋13岁上小学六年级那年,他和另外三名同学参加了双辽县郑家屯镇小学“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活跃在城乡文艺舞台。在这支朝气蓬勃的文艺队伍里,豈连秋先后扮演过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磨刀人”和《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这期间,豈连秋无论是唱腔艺术还是舞台经验,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二年双辽县要举办一次京剧票友大赛,要求必须唱一段传统京剧唱段,他来到了县文化馆,向贾宏阁老师请教,学唱传统京剧《借东风》。
那个年代到处传唱革命歌曲和“革命样板戏”,豈连秋每次登台的经典唱段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里的经典唱段“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从那时起到现在,每逢重大节日,双辽市举办文艺专场演出,都能听到豈连秋的慷慨激昂的精彩唱段。
十五岁时,豈连秋报考吉林省艺术学校,由于嗓音变声期的原因,没有入选艺术学校,使豈连秋与专业学校失之交臂。后来宣传队解散了。豈连秋回到了双辽第一中学。
豈连秋十六岁下乡到王奔公社高产大队二队集体户。虽然下乡了,但是,豈连秋对京剧艺术的痴迷没有中断。在集体户里,怕影响大家休息,他就来到村头林间和辽河岸边“吊嗓子”练发声、学唱段。 豈连秋的京剧唱腔受到了村子里男女老少的喜欢,无论是生产队里开大会,还是共青团、民兵搞活动,大家都要让豈连秋唱几段革命样板戏,活跃当时的文化生活。
1979年,十九岁的豈连秋,从王奔公社高产大队二队集体户,回到了县城,被分配到县烟酒公司业务科。后来烟酒公司“分家”,豈连秋被调整到烟草公司业务科,负责全县烟草制品调配工作。
参加工作以后,豈连秋没有扔掉京剧爱好,正赶上京剧的繁荣和发展历史时期,也使他由热爱痴迷发展到日臻成熟。
豈连秋二十六岁那年,与小他两岁的姬德先结婚。由于热爱京剧艺术,已经成了家的豈连秋,仍然把大多的业余时间用在研习京剧艺术上。妻子姬德先通情达理,十分支持,承担了家里的大部分家务。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为了使自己的京剧老生唱腔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在不断自学的同时,豈连秋通过网上学习、外出交流和社区公益演出,使他的京剧老生技能得到了稳定的提高。随着对京剧的感悟越来越深,它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指导着他的人生,使他在享受广大观众热烈掌声的同时,也享受着自己的追求和京剧给他带来的人生快乐。后来他先后学会了许多我国传统京剧剧目,例如《大雪飘》《借东风》《洪羊洞》《捉放曹》《清官册》《上天台》《三家店》《串龙珠》《沙桥饯别》《文昭关》等剧目。不但经常出现在双辽本地文娱舞台,还应邀去外省区参加演出,先后登过中央电视台和天津“国家大戏院”以及河北霸州“李少春大舞台”演出。和京胡名家燕守平、京剧演员杨少鹏合影留念,还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振杰同台演出。 艺术上的不断追求,使豈连秋各种荣誉接连不断。1987年在双辽县京剧票友大赛上获得一等奖,1990年在吉林省首届京剧爱好者演唱比赛中获生组清唱奖,1993年在四平市“名城杯”京剧票友大赛上获得“十大名票”称号,2001年参加四平市迎春戏曲电视大奖赛获得一等奖。2002年参加辽宁电视台“戏苑景观”栏目戏迷擂台赛当了一期擂主,同年“戏苑景观”擂主总决赛中获得优秀奖,2002年在吉林省第二届京剧票友大赛上获得二等奖。2002年荣获辽宁电视台东北三省“老万杯”京剧票友大赛三等奖。2009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戏迷俱乐部”栏目的戏迷比赛。2009年荣获北京电视台授段季3段;在北京电视台颁奖晚会上,与京剧名家杜振杰同唱京剧《洪羊洞》。2012年荣获天津“和平杯”中国京剧优秀票友称号。 现在,已经退休的豈连秋,仍然活跃在群众京剧文娱舞台上,为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力尽夕阳之力,歌唱家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