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稿人:李松柏
朗诵者:宗敏
九(2)班 彭新瑞 艾紫悦 黄展雄

位于赣南的信丰县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核心区域和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中心区域。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项英临危受命,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与陈毅并肩携手在苏区坚持战斗。根据党中央指示,1935年3月,他和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分别化名为老周、老刘,一道从于都上坪山区突围至赣粤两省三县交界处——油山地区。建立信丰油山根据地,直接领导赣粤边的游击战争。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为保存革命武装力量,保持南方战略支点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5年初夏开始,国民党的军队得知项英、陈毅等来到油山后,国民党纠集4万余人对游击区进行铁桶般“清剿”,加紧搜山,采取烧山、移民、封山、包围和“兜剿”等手段,妄图消灭红军游击队。红军游击队被迫转入深山老林与敌人周旋,深陷难以想象的危难困苦。项英他们住的是草棚,吃的是山果野菜,穿的是破衣烂衫,生活十分艰苦。

但是,尽管赣南的游击生活非常艰苦,项英却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和队员,做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1936年6月的一天,他与陈毅几个又吃起淡水煮野菜。为了活跃气氛,他讲起自己老家江夏舒安的腐乳如何好吃,说它“有白有红,咸香无比,想吃又舍不得,不吃又欠它。我总是把细细节约下来的那一坨,与最后一口饭一起塞进口里,那个味哟……”他故意咂了咂嘴,接着说,“就不知人间还有什么叫美味了!”说得大家笑疼了肚子。
当时,油山地下党员李绍仁恰好来汇报工作,听到这里,心里酸酸的很不是滋味。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过了几天,李绍仁再来时,用半截竹筒装了几块腐乳,悄悄递给了项英的警卫员。

晚餐时,警卫员拿出腐乳,项英用筷子尖蘸了蘸:“嗯,好香!”随即关切地问:
“豆腐乳是从哪里弄来的?花了多少钱?”
“李绍仁送的。”
“他怎么弄来的?”
“不晓得。”
“不晓得就不吃。”
过了几天,李绍仁又来了。项英关切的问:“前些时候你送的腐乳,是从哪里弄来的?花了多少钱呀?”

李绍仁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豆腐乳这东西,老俵家家户户都有。过年之前做的年货,可以一年吃到头。送给你们的这几瓶,都是群众真心实意送的,放心吃好了。这点东西,还要什么钱?”
项英听了,严肃地说:“不要钱,那我和老刘以后就不吃这豆腐乳了。这世界上哪有不要钱的东西?老乡们的日子过得这么难,怎么能不给钱?”硬是要警卫员把钱给得李绍仁,让他转交给老乡。李绍仁听后脸红耳赤,只好说:“好,凡是送的豆腐乳,我回去后全部给钱,行了吧?”
“那还差不多。”项英高兴地笑了。
项英就是这样,尽管生活艰苦到了极点,也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和全体队员,“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几块腐乳,让地下党员李绍仁记住了一辈子。几十年后,他讲起这段往事,还泪流满面。

项英常常说“群众是我们游击战争的基础,没有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他要求游击队员:“不允许任何人损害群众利益,游击队向群众借款借粮,要打欠条,将来想办法偿还。”

此外,只要敌情缓和,他就带领游击队下山帮助群众耕种、收割。“人民群众是红军最大的靠山。”正是这种时刻秉持关心群众、爱护群众,与群众同甘苦,不搞特殊化的情怀和作风,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和支持。使得游击队恢复了元气,逐渐发展壮大。

往事虽然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项英同志的崇高风范和优良作风将永远铭记在群众心中,并值得每位党员和干部学习。

【编后语】
军号激越嘹亮,军号精神永镌脑海。《不褪色的军号》是武汉江夏五中朗诵团队在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指导下开辟的“红色故事”讲述专栏。他们师生联袂,一起收集整理、组稿设计、诵读演绎,通过声音传颂江夏的名人、伟人的故事,传递他们爱党爱国爱家乡、刻苦发奋求真知的正能量,通过《都市头条》平台打造学校的德育品牌,通过悦读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建设美丽江夏。

组稿:李松柏:江夏区第五中学教务主任,江夏区优秀青年教师。

朗诵者:宗敏,江夏区第五中学语文教师,语文备课组长,江夏区学科带头人,江夏区十佳班主任,曾获江夏区第二届十大魅力教师提名奖。

朗诵:九(2)班 彭新瑞 艾紫悦 黄展雄 
指导老师: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协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武汉经开区朗协理事;《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永不褪色的军号】系列诵读
《一个哨所夫妻站 一段佳话留世间》
1 《葛开达入党》
2 《第一只火炬》
3 《宁死不屈的革命烈士——唐义贞》
4 《项英引领廉风》
5 《接地气的项英》
6 《项英反腐倡廉树正气》
7 《对国忠就是最大的孝》
8 《项英:世上哪有不要钱的东西》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