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司马迁祠和班固墓
目录
1. 戊戌年携子拜游司马迁祠
2. 扶风县拜班固墓
3. 咏前四史

七古 戊戌年携子拜游司马迁祠
少承祖业为史官,足涉江海并三山。
直行直言身受腐,自强自励志弥坚。
如椽巨笔书绝唱,似海鸿篇寄真言。
二十四史为首创,纪传通史声斐然。
注释:
司马迁祠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镇东南的山岗上。它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萦回墓前,开势之雄,景物之胜,为韩城诸名胜之冠。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任太史令时,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笔者2018年10月来此参观。

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南下襄樊到江陵。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辗转到钱塘。上会稽,探禹穴。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上姑苏,望五湖。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留下的遗风,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河南开封),回到居住长安、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身边。司马谈在弥留之际嘱咐儿子,做一名正直的史官,司马迁含着泪答应了父亲的临终遗言。
受刑以后,司马迁用历史上遭遇不幸的伟大人物来鼓励自己,忍辱含垢,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司马迁祠对联辑录
河山之阳
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
文史祖宗
刚正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蒲松龄 题
忍辱明志,洞穿历史,遣语措词,写尽春秋,绝笔文萃彪千古
求实辨非,勘破迷离,存真去伪,解读生死,豪雄佞奸露本容
——余震宇 题

七绝 扶风县拜班固墓
家门承继汉书成,漠北燕然亦勒铭。
一代鸿篇传后世,马班良史共齐名。

注释:
班固墓在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省道104旁边,三面环地,一面离省道只有几米远。班固墓的面积仅有20平方米左右。笔者2020年国庆路过此地,班固受父亲班彪的影响,用二十余年时间修撰成《汉书》。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班固跟从大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出任中护军、左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至燕然山,受命撰写《封燕然山铭》。
班固著有《汉书》,这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东汉的班固与西汉的司马迁齐名,史称“班马”或“马班”。

班固墓碑原文摘录
启动整修班固墓碑记摘录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班固为了实现其父班彪续补《太史公书》之作《后传》的基础上编写《汉书》的志愿,曾经历政治风险,前后潜精积思二十余年,完成了这部记录西汉和新莽史最完备的史学经典。此后历代正史均从中汲取历史经验。隋唐以后,《汉书》之学大行,正如明人王鏊评价:班固《西汉书》典雅祥整,无愧马迁,后世有作莫能及矣。固其良史之才,司马迁《史记》与班固《汉书》分别体现出两位史学大家的思想个性和学术个性,或说马班之史,李杜之诗射也。班孟坚才瞻而有体,如程不识之部伍也。
二零一三年六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史学院、陕西省神州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班固墓整修工程,以洗刷极左思想,补救文革破坏、恢复史学的真实。谨立此碑以志纪念。
七古 咏前四史
题记:“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包括西《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三国志》。

其一 咏史记
鸿篇巨制太公撰,究天通古浑一言。
起自轩辕终汉武,概览华夏三千年。
注释:
《史记》作者司马迁,凡130篇,共52万余字,堪称鸿篇巨制。《史记》全书有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130篇,约52万余字。书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礼乐制度、社会兵要、河渠地理等,无所不包。在每一篇传记的末尾,都有司马迁爱憎分明的褒贬与议论。从时间角度,《史记》一书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也开启了我国正史的先河,为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其二 咏汉书
断代体例创先河,包举一代内容博。
班固未竟班昭续,千载佳话美名播。
注释: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全书涉及西汉各个方面的历史概况,内容博大,包罗万象。《汉书》主要由班固完成。班固除撰写汉书外,还随大将军窦宪出击匈奴,任护军。后窦宪失势自杀,班固被捕入狱,死在狱中。班固死时,《汉书》并未完成,汉和帝令其妹班昭补作,完成8表。《汉书》由兄妹共同完成,传为千古佳话。

其三 咏后汉书
南朝范晔述东汉,博采众家青胜蓝。
传记体例逾七种,言辞犀利有论赞。
注释:
《后汉书》是由南朝范晔(398—445年)所撰写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起于公元25年刘秀起兵,终于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囊括了东汉一朝195年的历史。《后汉书》撷(xié)取众家之长,范书一出,诸家关于东汉的史书逐渐被淘汰。相较之前史书中已有的传记体例外,《后汉书》新增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方术、烈女等七种,并被后世纪传体史书所承袭。《后汉书》文笔言辞犀利,每篇传记之后都有论和赞,臧否人物,扬善抑恶。

其四 咏三国志
三分天下百年乱,寿撰松注条理现。
辞简意赅辨真伪,自此比肩史与汉。
注释:
《三国志》由西晋史学家陈寿(233—297年)所著,是记载了中国三国时期魏、蜀、吴纪传体的国别史,它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记录了魏文帝黄初元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的历史,实际年代跨度从黄巾军起义(184)至三国归晋(280年),接近一百年的历史。由于陈寿写书的时间靠近三国,可以利用的前人成果不多,所以失之简略。在他死后,裴松之(372—451年)受南朝宋文帝的指派,为《三国志》做注,他的注释主要是增补史实。由于《三国志》文笔简洁,长于叙事,所以该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赵亮,男,1983年5月生,西安灞桥区白鹿原人,科技工作者,平时喜欢阅读历史典籍,爱好游览名胜古迹;工作之余喜欢临摹唐韵古诗。至今创作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古体诗数百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