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锐峰
连 雨 天
曹锐峰
说起连雨天,那可真是久违了,在我的记忆里,除了时间较近的1998年的汛期,再就是更以前的时候了。这次连雨天是受副热带高压北抬和东北冷窝的共同影响,雨量大时间长,还伴有短时强降水。议论起来,有人说它有烟雨空濛孤舟独钓的惬意,有人把它与绵绵的华西秋雨相提并论,也有人把它与古人笔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江南诗画相联系,而我脑海中涌动的却是乡愁中的记忆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
前些年盼的是连雨天,怕的也是连雨天。农村有句谚语:“五月旱不算旱,六月连雨吃饱饭”,那时候的农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农业科技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没有现在的免耕技术和灌溉设施,等大田封完垄,就盼着连雨天,那样才能获得好收成。说到怕,特别是1998年的夏秋连雨天,致使我市的江河水位暴涨,堤坝决口,农田村庄被淹,真是险象环生啊……
不说那些可怕的了,说点儿我记忆犹深的,知青生活中的片段吧。
刚下乡那年,赶上秋雨连绵,一连几天都是雨休,待到雨停后的次日,我们集体户的十几名同学都没有到队里去上工,队长急忙派人来找,原来是多日连雨天,户里没有储备干柴草,湿柴火一半会儿也烧不开锅,做饭的急的够呛。等揭开锅一看,一锅圈儿的玉米饼子都出溜到锅底儿了,糗成了一锅窜烟的玉米糊糊,没法吃呀!因而影响了出工。
正是因为这个事,给我们带来了关于做饭问题的思考,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改轮流做饭为固定人员专司做饭,这样就解决了临时应付不思长远的问题,同时还把做饭的质量和时间的保障与劳动工分儿挂钩。
这是我们户里最先实行的责任制,如果是现在的话,有沼气燃气液化气,还有电器,实在不行还可以叫外卖,哪有我们那个责任制的尝试呀!
那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又逢连雨天,虽然返销粮的指标批下来了,但是老天不开晴也没法去拉呀。等到天晴了,队里派我跟车去安广镇拉粮。由于茓子坐的有点儿浅了,再加上连雨天道路泥泞,连续几个大跩,茓子就冒包了,粮食淌了一地。那把我和老板子急的,这可是救命粮啊!我们把没有沾到泥土的又重新装车,沾到泥的也不能扔呀,就连泥带水地装到马槽和料桶里,真是心疼至极啊。
都怪这连雨天,都怪这泥泞的路,现在多好呀,公路平坦宽敞,还有村村通都修到了家门口。
那时候队里还种了点儿小麦,为得是丰富公粮的品种和解决农民自己一年的那点儿细粮,还可以倒出地来种点儿秋菜。常言道“麦子不受二伏气”,麦收时正赶上连雨天,就是收回来了也无法晾晒,都得生芽子。队里就集思广益把麦子按劳力和人口换算成面积,直接分到了各家各户,算作口粮的一部分。这样,全家老少齐上阵,很快就把麦子收回了家,并且剪下麦穗来晾晒,解决了连雨天麦收难的问题。
现在可不是过去的样子啦,土地流转到了合作社,从种到收清一色的机械化,边收边打,直接烘干保管,避免了粮食的损失。这不光是藏粮于地,而且也是藏粮于技呀!
连雨天,是我乡愁中涌动的情结……



编辑: 李 牧
校对: 陈景春
编审: 马汝义
监制: 尹 行
编委: 陈金福 杨桂珍 一 琳
策划: 刘颖华
顾问: 刘金享 张顺富 张守儒
杨 闯 王伟长 吴文昌
劳淑芹 王国清
出品: 李 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