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舅金砂》
作者:刘德
朗诵:长明
记忆中的大舅,高挑的个子,人清瘦,但很精神,永远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大舅离开我已经整整27年了。如果大舅还健在的话,今年也已经100岁了。
他虽然离开我这么多年了,但是小时候我同他在一起的那些快乐而温馨的往事,却在我心中历历在目,清晰重现。
大舅金砂,本名刘瑞明,1922年生。原重庆市铜梁县巴川镇人,著名音乐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原江苏省苏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1940年考入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师从黄自的大弟子刘雪庵、陈田鹤学习理论作曲。1946年创作了成名歌曲《牧羊姑娘》。1949年六月参军,进入第二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任创作员,1955年调入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空军政治部歌剧团任创作员,编导。其间创作了歌曲巜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全国文艺调研一等奖)等歌曲,1964年在北京空政文工团因与词作家阎肃和羊鸣、姜春阳三人合作创作的歌剧《江姐》而一炮走红。歌剧《江姐》公演后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德总司令三位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与剧组全体演员合影留念。大舅金砂荣幸的站在了毛主席的身后留影。那一年是大舅金砂的高光时刻。
歌剧《江姐》中的插曲片段,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红梅赞》、《绣红旗》等就出自大舅金砂之手。尤其是《红梅赞》第一句的中后段采用了川剧甩腔拉高之后就把江姐的高大形象淋漓尽致的反应出来了。这一年,大舅金砂进入了创作的高产期。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文革中的1965年下半年,大舅金砂因为“四人帮”及江青的迫害被迫离开了空政文工团,并被下放到其老家四川铜梁县巴川镇,在南郭农村劳动改造。1975年,回到苏州与阔别十年的妻儿团聚,1996年三月,在苏州因病去世,享年74岁。
正是因为1965年到1975年大舅呆在老家铜梁的十年,我才有了和大舅亲密接触的那些有趣的往事。
印象中的大舅,最喜欢抽烟喝酒,酒是他的最爱,而作曲也是他的最爱。
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喝了点小酒之后,在微熏中哼唱歌曲。那个时候,舅舅已经从南郭农村借调回铜梁县文化馆工作,并住在外婆家了。大舅每次喝酒,下酒菜都非常简单。有时候是一小盘花生米,有时候就着两个白萝卜切成丝,再放点儿盐就成了他美味的下酒菜了。那时候喝酒,江津老白干成了他的最爱。
平时在外婆家里,我最喜欢和大舅玩儿。特别喜欢爬在大舅的背上揪他的耳朵,捏他的鼻子。还有就是用双手吊在他脖子上,在胸前荡秋千。每次我给他这样玩的时候,大舅总是笑呵呵的,从不生气。
有一次,大舅酒瘾来了,家里边又没有什么现成的下酒菜,于是大舅就在自家院子里的土里扯了几根大葱,洗干净了切成段之后就着酒就吃。这一次他喝得非常高兴,微熏之后,他一边手打着拍子,一边哼唱着歌曲。我还清楚的记得,他哼的是自己作曲的巜薅秧歌》这首歌。那生动有趣而朴实和囗语化的歌曲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薅秧忙啰哎,薅秧忙啰哎,姐妹薅秧忙啰哎……
大舅最喜欢抽烟,并且是那种味道非常大的叶子烟。那个时候大舅的经济并不宽裕,但是烟瘾比较大,为了节约开支,所以说回乡以后大舅只能抽一些诸如八分钱一包的“经济烟”啊,一毛四一包的“向阳花”之类的劣质香烟。比如说那个时候人们常抽的一毛七一包“黄金叶”,虽然稍微贵一点,但是质量要好了很多,而且在那个时候还要凭烟票限量供应的。哪怕是多几分钱,对于当时经济并不怎么宽裕的大舅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并且大舅是那种非常好客的人,俗话说的非常耿直的人。只要他抽烟,在场抽烟的人见者有份。所以说买一包盒装烟之后,很快就会抽完。并且大舅烟瘾比较大, “经济烟”和“向阳花”这类烟的劲儿比较小,所以说不能去经常买盒装的烟来抽。于是大舅就到农村老乡那儿去买他们自己种的烟叶,晒干之后,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放在烟袋里。想抽烟了,然后就从烟袋里拿出事先剪好的烟叶,卷成卷儿放在烟锅里边抽。我记得大舅的烟杆儿非常简单,就是当地地道农民的标配行头,烟锅是用当地的竹疙瘩做的,再用一节我们当地产的水竹做成的烟管,然后在烟管的末端给它装上一个烟嘴,就成了大舅最喜欢的烟杆儿了。大舅把装有叶子烟的粗布缝制的黑不溜秋的袋子吊在腰间的竹疙瘩烟杆上,走起路来一摇一晃的,像个当地农民一样,非常的接地气。就大舅这一身打扮和行头,外人是无论如何都没法儿将他与来自于空政文工团,著名的全国作曲家,曾经作过歌剧《江姐》里面的《红梅赞》、《绣红旗》、《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牧羊姑娘》、《五洲人民齐欢笑》等许多脍炙人口,一唱就让人热血沸腾的的经典歌曲的作者联系在一起。更不会相信他就是那位空政文工团歌剧《江姐》公演之后,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德总司令三位国家领导人接见,并且站在毛主席身后留影的那位军人金砂。
大舅抽的叶子烟,有时候是在农民大哥手中买的烟叶,实在没有烟叶了,就会就着自家院子里的丝瓜叶晒干了在烟锅里抽,其实就想过一过烟瘾罢了。
我最讨厌抽烟,尤其讨厌大舅在家里面抽烟了。记得有一次大舅抽烟的时候,我正好在家里。那个浓烈的烟味儿啊,冲进鼻子里,呛得我非常难受,直流眼泪。我受不了了,就冲上前去把大舅的烟杆给缴了,把烟叶倒出来之后,用脚把火给踩熄灭了。然后就追着大舅满屋子跑。大舅躲不开我,就一下跑到他自己的房间里面去了。我也顺势追到了他的房间里,逮着大舅以后我就又哭又闹,大发脾气。大舅拿我没办法,就只能哄我。于是他从他的书架上拿了一本有音乐五线谱的书给我看。他打趣的指着上面五线谱给我说:“德德,你看哈,这上面有好多蚯蚓,好不好玩啊?”我嘛,小孩子,一看五线谱上面的那个像蚯蚓一样的音符,立马就被吸引住了,也停止了哭闹。于是大舅就顺势给我讲起了音乐来。下加一线作“1(哆),就是我对五线谱最早的认识了。
正是因为这不起眼的啍唱和说教,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喜欢音乐的种子。多年以后,回想起自己作词作曲的《麦浪》、《我们一定赢》等歌曲,才知道大舅那次不经意的啍唱和说教对我日后作词作曲的影响有多大。
时任原铜梁县文化馆副馆长,铜梁县博物馆馆长的叶作富叔叔还和我讲起当初他与大舅金砂相识的一些趣事来。
他说,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他正在铜梁县南郭小学读书。毛主席参观四川郫县红光人民公社之后,大舅金砂就创作了一首带有四川民歌风味的歌曲巜毛主席来到咱农庄》,这首歌曲一经唱出来之后,当时就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后来这首歌曲还入选进了建国70周年100首金曲里面呢,那都是后话了。他当时在铜梁南郭小学少先队大队部任文艺部长,听音乐老师罗云风自豪而骄傲的告诉他们:“这首歌曲的作曲者金砂是咱们铜梁人,我和金砂的妈妈雷群英都在南门李家湾住哟。”的时候,更是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
1964年10月13号,空政文工团《江姐》剧组到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为国家最高领导人演出。当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都亲自观看了这场演出。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在接见全体演职人员时侯打趣的说道:“你们空政文工团的这部歌剧《江姐》一炮打响了喽,可以走遍全国嘛”。那个时候,叶叔叔还在铜梁县师范学校读书呢。
叶叔叔接着深情地回忆道,当铜梁县师范学校举办文艺晚会的时候,就会把歌剧《江姐》中的著名唱段《红梅赞》、巜绣红旗》作为压轴的演出节目拿来演唱,金砂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便深深的烙进了叶叔叔的脑海里,叶叔叔说,当时的他真想有一天能够拜访金砂他老人家。
1966年10月,叶叔叔从铜梁县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因为喜欢音乐和美术,便被分到了铜梁县文化馆去工作。那个时候大舅已经被下放到老家铜梁劳动改造了。
那个时候文化馆的人少,没有自己的伙食团,所以就和川剧团搭伙。有一天,他和剧团的王礼成、陈明华等人在剧团隔壁的一家小酒馆里,一边喝着豆豆酒(就是一盘炒豌豆,一壶老白干) 一边聊着天的时候,王礼成突然对刚进酒馆的一位老者喊道:“大舅,这边来坐嘛,一起来喝酒。”定眼一看,来者头发整整齐齐的,梳着个大披头,身穿一件白色的背心,一条西式短裤,脚穿一双牛皮凉鞋,手拿一把大蒲扇,笑嘻嘻的朝着这边走过来。刚入座,王礼成便向众人介绍了起来:“大舅,他们都是我的熟人。这位是县文化馆的叶作富。”王礼成接着又对在座的人说道:“这是我大舅金砂。”叶叔叔便急忙站起身来拉住了大舅的手说道:“金砂老师,久仰久仰!”陈明华在一边笑着补充道:“这就是著名的作曲家金砂哟”。突然之间见到了自己崇拜的偶像时,叶叔叔忙不迭的说道:“金砂老师好!久闻大名,不见其人。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啊!”。
叶叔叔说,那天气氛相当的活跃,王礼成还因此特意加了两个下酒菜,虽然下酒菜简单,但是大家在一块儿尽情的喝酒聊天,其乐融融的样子,还是让叶叔叔非常的感动,记忆犹新。
时事弄人啊,亦或是真的有缘,叶叔叔居然以这种方式终于和他心目中的偶像见面了。
大舅金砂有一儿一女,儿子小名跃跃,女儿小名璎子,本名刘尔璎。在大舅的这对儿女中,我和璎子姐姐关系最要好,我们成了无话不说的姐弟。
为什么我和璎子姐姐关系最好呢?说来话长。
记得大舅1965年下半年因为“四人帮”和江青的迫害被迫离开空政文工团,下放到老家铜梁东郭农村去锻炼之后,为了家人着想,就向舅妈提出要离婚。但舅妈与舅舅本来关系就好,加上舅妈又是那种心地非常善良,认死理儿的人,因此死活不肯与舅舅离婚。于是舅妈就过着那种与丈夫两地分居的生活,远在江苏苏州独自一人抚养起大舅金砂的一儿一女,艰难的生活着。
记得有一次舅妈带着她的一儿一女到铜梁来探亲,在外婆家小住了几天。于是我就和璎子姐姐认识了。我和璎子姐姐可以说是不打不相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舅妈带璎子姐姐和跃跃哥哥到铜梁老家来探亲看大舅的时候,当我时见到璎子姐姐第一面的时候就对她有好感。璎子姐姐属于那种典型的江南温婉式的女孩儿。人长的好看,声音也好听。当时她给我的见面礼,我还记忆犹新,印象深刻呢。璎子姐姐给我的见面礼当中有一样东西是带有香味的擦字胶,这在当时,尤其是在我们这种小县城,是绝对没有见过的。她当时给我开玩笑说这是给你带来的非常好吃的一种糖果的时候。于是我就迫不及待的真的拿起来就往嘴里面塞。当我发现自己上当之后,就一副恼羞成怒的样子,一直拼命的追着璎子姐姐满院子乱跑乱打。真是不打不相识,这一跑一打之后,我们姐弟俩的关系越来越好了。几天相处下来,我们成了无话不说的玩伴。
后来璎子姐姐给我说,她从小酷爱音乐。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样板戏(现代京剧)就每部都会唱了。大舅那时被下放回铜梁老家劳动改造,虽然与家人相距遥远,但他总会在妻子的去信中知道璎子姐姐这“丫头片子”(当时大舅对璎子姐姐的昵称)唱的样板戏还是有板有眼的。
后来璎子姐姐给我讲,70年代初期,大舅恢复公职后,又回到了江苏苏州舅妈和她的身边,一家人幸福的团圆了。璎子姐姐说,每天傍晚的闲暇时间是她最快乐也是最幸福的时光。那个时候大舅常常会与璎子姐姐并肩坐在苏州小巷自家的门口前,回头看着她然后乐呵呵的给她讲起创作歌剧《江姐》时的那些温馨而幸福的往事:大舅在创作第六场江姐被捕后,沈养斋(特务头子)劝江姐投降时的剧情和唱段(《你要三思而行》)时,编剧阎肃叔叔和大舅如何一起反复推敲所写的唱词,分析人物内心的表达方式,最终把沈养斋这个老奸巨猾、虚情假意、心狠手辣的特务头子的人性本质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的。璎子姐姐后来给我说,她与大舅促膝长谈的这个场景,深深地刻在了她的记忆中,至今仍历历在目,久久不能忘怀。并且大舅给璎子姐姐在一起促膝长谈的这种以说代教的教育方式也对璎子姐姐后来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璎子姐姐对我说,在素有江南水乡美称的苏州小巷中,西下的斜阳泛着金黄的余晖,温柔的晚风轻抚着脸庞,在人来人往、孩童嬉戏的苏州小巷里,时常会看见一对父女静坐在自家门口前,一会儿打着拍子唱歌,一会儿低声细语说话。那种温馨,那种温暖,让她铭刻于心,温嗳着心房,永生难忘!
1975年,大舅平反之后返回了江苏苏州,并与他阔别十年的妻儿团聚了。临走之前,他给了我三张他穿军装的照片作为留念。其中有一张是他在二野的时候在北京故宫里的九龙壁前的留影,非常非常的帅气!我就喜欢穿军装的大舅!
大舅给我的军装照片,我一直放在身上,随身携带着,多年以后,每当我想他的时候,我就会把他的军装照片拿出来看。看着军装照片里面帅气的大舅,我就想起小时候和他在一起的那些趣事儿。心里面满满的不舍和怀念。

刘德:就职于重庆市公安局九龙坡交警支队,现为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音乐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散文协会会员、重庆市九龙坡区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九龙坡区音乐家协会会员、重庆市初春二月文学社会员。2018年1月诗集《红尘有爱》集结出版,其诗歌、散文及音乐作品散见于重庆市政法杂志、重庆晨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新媒体、交警总队新媒体、重庆音乐专刋、公安部文联新媒体、公安部宣传局出版的诗集《致敬、缅怀、前行》丶重庆市文艺广播电台、重庆市渝中区文化馆公众号、九龙坡区抗疫专版、新重庆客户端、中央电视台9频道《电视诗歌散文》栏目等媒体。诗集《红尘有爱》及抗疫歌曲《深呼吸》(本人作词作曲)、诗歌《你的背影》《嘿,武汉》《武汉别哭》手稿被重庆图书馆收藏、诗集《红尘有爱》被重庆大学图书馆和重庆名人文献馆收藏。


罗兰之声 原始ID: gh_239d57d45a85
夜听罗兰 原始ID: gh_de9fbeae4c9f
罗兰之声荔枝FM1264639
触电新闻网:罗韵兰馨
邮箱:191338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