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节,村庙没有了,而村庙前仍是人山人海,庙会仍是逢了三天。那些小混混们仍是喝了酒打架,派出所人抓他们带到派出所,以破坏社会治安案,每人罚个三两千放出来。那村庙的地方,清明节的这天晚上,周围又平添一道风景。纸钱灰一堆接一堆,更有那些在外打工,接受了新鲜思想的人,不仅烧了纸钱,还放起了烟花,引得全村孩子们吵吵嚷嚷。
这村庙是九村一十八寨李村的根,李村的魂。李村外出打工的人们,每到清明自然地就返回这个生己养己的村庙,烧把纸钱,寻求那种难言的寄托。
由于王二狗的猝死,王明的生态园也没有办下去。办理完二叔王二狗的丧事,王明未跟任何人打招呼,趁着天还没亮,便开着自己的车,拉着简单的行李上路了,又开始了浪迹天涯。当来到村口时,又急忙把车掉转头,来到村庙前,烧了一把纸钱,叩了个响头,大喊了一声“天命不可违——”
在一年秋收季节,周章因骑摩托车经过村庙,被一块石头颠翻了车, 起来时,周章的腿断了,到了医院也没接好,至今落下个残疾,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要拎个拐棍,又引起全村人一片唏嘘。自此,村庙的故事更加色彩浓重了,这是后话。
二
那是一个杏花开得正浓的时节。
我背着简单的行李,斜挎一个布包来到了这九村一十八寨的李村。
当我踏着晚霞西照的余辉,来到了被指定的地点与房间,接待我的是当时的大队长李友善。寒暄后我放下背在身上的简单行李,看了一眼那张似乎要倒的床,被子放上去便发出了一声不情愿的“吱吱”声。
我小心地与大队长说了几句话,大队长稍作停顿便离开了。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来到异乡工作,更是我新的人生开始。待大队长走远后,我便踱出门外,仔细地打量着我要工作和住的地方。
原来这儿是一座古庙,那廊柱上的已油漆剥落,屋瓦残缺,通往大殿的主门已被几块石头堵上,看来这儿已没有和尚、住持。唯有东厢房和前厅廊道算完好,但不知那被尊为神的木雕泥塑放在什么地方了。
再向远处观看,这儿是个小山坡,那远山近岭一缆无余。大殿的后边是座较大的山,由于处于初春,那水瘦山寒的样子,呈现在我眼前的是裸露的山石,稀疏的几棵小树在晚风中摇晃着,东西两边皆是小山丘,到有几棵大一点的树,正昂首挺立在晚风浮动的袅袅炊烟中。
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开阔地,那穿村而过的马路十分清晰地连接着村与村之间的交通,路的那边是条很长的水塘,时不时地从村中传来牛羊的叫声,伴着狗吠和村妇喊孩子回家的声音,最能听清楚的是那村中井台上挑水的水桶瓦罐碰撞的声音,使我不禁感到一阵凄凉,这么个村庄将是我人生踏入社会的第一个起点。
“才到——”一个细细的声音从我身后传来,我旋即转过身,抬头打量着这个和我年龄差不多、个头比我稍低一点的人,随口答应了一声。“是的,你也住这里?”
“对,和你搭伴。”他仍是慢声细语、不急不慢,并轻轻地向我移近。
他简单地给我介绍了这个地点的大概情况——
作者简介:李保璧,安徽灵璧人(微信15952897255),经营假山园林、河道护坡、景观石供应公司二十多载,笃志于灵璧奇石文化的传播,深受业内外各界人士好评。酷爱文学创作,在近百家刊物发表小说、散文、随笔、诗歌等文学作品二百多万字,《渤海风》文学杂志签约作家,中篇小说巜老屋》获《小说选刊》征文二等奖,连续荣获两届“宿州市文学奖”、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先进个人,出版了《三月柳》等三部个人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