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朗诵:杨淑军 周英霞

鲁湖边有座笔架山(庙山),乃桂子山四峰之一。
笔架山西原有个小泊名唤“筲箕叾”,早在清末就已经干涸。名中的这个“叾(dū)”可是个罕见字,意为“器物的底部,泛指尽头,或尾端”。筲箕叾东边的泊稍大,因为紧靠宋家湾,所以大家叫它“宋家叾”。有了这两个,“叾”在鲁湖就不再稀罕,但很多人还是不会写,常常讹为“督”“渎”,或者干脆写成“湖”。
当下这两“叾”都属法泗街农科村管辖。
要知小山为何取名“笔架”,不妨把视镜拉成长焦,对准七百年前的风雨晦暗……
那一天,湘中的山路上,急匆匆地走着一主一仆。
“老爷,到了,前面这个村子就是。”
那被叫着“老爷”的人,“嗯”了一声,脚下的步子更快了。
近了,近了,他俩在村头破屋前停住了脚步。
见有人来,正在翻晒苕片的老妇抬头掠了一眼就又继续她事。
“请问娭毑(āi jiě),这附近可有从江夏流落到此的杨婆?”小仆上前问道。
“娭毑”是湖南俗语,也是对老妇的尊称。
老妇再次抬头,眼睛突然一亮,但随即又暗淡了:“啊,我不晓得。”
再凭你怎么问她就是不应,问得多了,她干脆进屋关门。
那老爷只好悻悻踏上回程……
老北风一个劲地吹,一场大雪突然拉近了天地间的距离,四下一片茫茫。
还是上面那个小村,还是那间破屋,还是前面说过的那位官人,不同的是,这次小仆换成了年长老役;不同的是两人都没有穿公服。
“娭毑,听你的口音,老家好像不是本地咧。”
“不是。”
“有点像咸宁的。”
“比咸宁还远点喽。”
“啊,我有一个亲戚在江夏,你莫不是江夏?”
“是啊。”
“我那亲戚姓聂,家住马鞍山。”
“姓聂?”
“是呀,你晓得?”
“啊,不晓得,只是那马鞍山在我老家上面一点。”
“听说那地方的夹菜面蛮好吃,是吗。”
“嗯。”
“么事叫‘夹菜面’啦?”
“把青菜叶、茶叶、蘑菇、韭菜、猪肉剁成茸与面粉一起合,再擀成的面。”
“菜茸、茶叶?”
“是啊。”
“你吃过夹菜面么?”
“吃过,好吃啊,那还是我做姑娘时,姆妈经常为我做哩。”娭毑陷入了幸福的回忆,“唉,这只怕有几十年冇吃了,今天你提起来,还真有点馋哩。”
站在旁边的那位,乘机递过来一个包着的盖碗。
“你看看是不是这个?”老差人揭开盖碗,递到那娭毑面前问道。

“是啊,是啊,你们是何人?”娭毑有些激动地问。
“请问,你老是不是姓杨?”一直没开口的官人问道。
“嗯。你是上次来的那个人?”
“是的。你的婆家姓聂吗?”
“莫提,叫人伤心!”可就在她抬头与官人对视的一瞬,眼睛还是突然一亮,这男人多像几十年前的丈夫啊!
“娘啊,我是你儿聂炳!”
“聂炳?炳儿?这怎么可能?”
“真的,娘!”官人一膝跪了下去。
老妇怔住了,他做梦也没想到儿子会找上门来,而且看样子还是个官。
凋敝的土砖屋里传出一阵伤彻心肺的痛哭,好一阵后又传来开心的笑声。
当天下午,一乘小轿抬着娭毑,轿后面跟着平江州同知(五品,相当于今天的副市长)聂炳,离开了平江县的那个偏远小村。
聂炳(1302—1352年),字韫夫,江夏法泗人。元统元年(1333年)进士。

聂炳祖籍本在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只因南宋时江夏盛产青白瓷和茶叶,其高祖便往来于江夏与南昌之间,后发现法泗洲是块风水宝地,就挈妻携子(聂清)在河边开了一间小店经销瓷、茶。南宋灭亡时,他的老家毁于战火也就只好落户法泗。

聂清成年后见江夏瓷日益萧条,他不想让两个儿子也干这一行,遂将一点积蓄换成了朱山(桂子山由从北而南的狮子、云山、朱山、笔架四峰组成)下的十几亩土地,让他们潜心务农。
次子道全成人后与山巷(今属安山街)杨姓姑娘成亲,第二年产下一子。一家三口,耕读两适,倒也舒服。
大德六年(1302年), 道全又添一子。算命先生说这孩子“五行”缺“火”,建议给他取名叫“炳”。粗通文墨的父亲觉得“炳”代表光明,于是选“韫夫”为字,希望他长大后能成为输送光明和温暖的大丈夫。
遗憾的是,父亲还没来得及看见韫夫长大,就在他四岁时与大儿子一起死于瘟疫。
这对妻子打击太大。办完丧事后的聂炳母亲完全变了,整日以泪洗面。

可恨严霜偏打独根草。大德十一年(1307)春,因外祖母病重,母亲只得将小聂炳留在堂叔家,请婶母临时看管,独自坐船回娘家探视,不曾想半路遭遇了湖匪,顿时音讯全无。
待杨氏三个月后九死一生逃回时却遭遇家族的白眼,无奈,她只得吞下说不尽的冤屈远走他乡。
她含泪放下淘米筲箕的小泊,几十年被后人称为“筲箕叾”,而乘船远离的湖汊被叫着“伤心叾”,几百年后改成“宋家叾”。
母亲走后,韫夫成了孤儿。
好在膝下无儿的堂叔父待他不错,不仅教他用犁使耙,种些粮食活命,还教他识字读书,望他能光大祖业。这聂炳也争气,不仅把农活干得漂亮,书也读得极好。17岁那年考进县学,几年后乡试得了湖广第12名。元统元年(1333年)赴京会试,获二甲(一共取15名)第四,被赐进士出身,授承事郎(正七品),做了一名京官。工作之余常叹父母不幸。

又过了几年,他被授岳州路同知平江州事(平江州尹)。
在平江工作期间,他四处打听母亲下落。皇天不负有心人,他居然查到了母亲改嫁的地方、了解到母亲的苦况。不久,他就与妻子邹氏一起接回后夫早亡的母亲。从此,一家人才有了天伦之乐。
再后来,聂炳被任命为宝庆路(湖南邵阳市)的推官。恰在此时,“峒(dòng)徭寇边”(少数民族首领带领族人起义),湖广行省右丞(相当于今天的省府主官)秃赤奉命统兵征讨,聂炳兼任“省理问官”。
在审理案件时聂炳发现许多俘虏都是起事的“悍卒”强掳的无辜平民,于是建议剿抚相谐,释放了数千位无罪的造反者,从而得到瑶民的交口称赞。
至正十二年(1352年),年已五十的聂炳被改任荆门知州(从四品)回到了湖北。
然而好景不长,才半年时间,附近又爆发了农民大暴动。竹山人孟海马打起“南琐红军”旗号,兵向东来,荆门顿时危急。

城脆池浅,手中无兵的聂炳只好退出荆门。
退到乡野的聂炳散金招兵,“得众七万”,他以襄阳散卒为骨干整军反击,血战五天,收复城池。紧接着,他又与四川行省平章政事(相当于省长)咬住合兵攻下了江陵,朝廷对他进行了嘉奖。
可由于朝廷无道,徐寿辉、彭莹玉又在蕲州、黄州、江夏等地发动了规模更大的起义。
至正十二年(1352年),徐寿辉部将俞君正率大军围攻荆门,聂炳孤军再战,不敌,城陷被俘。
拒不投降的聂炳为俞君正残酷肢解。
从封建社会的角度看,忠义聂炳,无疑难得。
五十年后,聂炳被奉为荆门城隍,接受世代香火。
明代学正官杨继显(福建闽县人)在《荆门州城隍庙碑记》中记载,永乐帝北征,军中有美髯者乘高马,持大刀拥兵而前,势如破竹,帝问何人,来者答曰“臣荆门城隍也”。帝乃遣官立庙设祭,封其为“显忠大王”。该碑还载:“明万历十五年癸亥(1587年)钱太守母亲生病,去向城隍祈祷。结果第二日病愈。太守感其灵,遂捐资修之”。
就因永乐帝朱棣加封,聂炳千里寻母被传为佳话,那种夹菜面也被誉为湖广“孝食”。

清乾隆癸亥年(1743年),荆门人张东林还写过一篇《重修城隍庙碑记》,说是舒成龙任荆门知州时,曾捐俸八百余金,众乡绅又乐助六百余金对城隍庙进行了一次大修,“梓材丹镬(huò),成兹壮丽”。庙宇前后三进五楹,左右列十王殿,其头门,戏楼,拜殿等一应俱全。正殿主神城隍爷“衮冕执圭”,金身聂炳为王者打扮,穿戴与王爵位相应的衣帽,手中拿着朝见君主的礼器玉圭,其庙宇建筑规模亦宏大。
家乡人也没忘记聂炳。元惠宗元统元年(1333年),就在聂炳考中进士后,桂子山人曾将附近那座顶带“凹”口的小山称为笔架山,说那“凹”是因当年聂韫夫搁笔所致,不过,那山也的确是聂炳常往之地。聂炳被明成祖朱棣封为“显忠大王”后,江夏县还在笔架山麓修祠以祀,所以此山又叫“庙山”。入清后,小祠坍塌,时间久了,湖夫山民均不知小庙祭祀的是谁,有的还以为是刘备哥仨,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不过,史书中的片影珠光也总在窃窃诉说,只等有心人来。

今天,笔架山下早已换了人间,你看那连片的嘉禾,你看那潋滟的水光山色,哪里不在快乐地低吟浅唱?!
2023.05.10

作者: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诵读:杨淑军,江夏区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 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党建研究专委会会员湖北省校园文化研究会会员,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武汉市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会员,江夏区教育管理研究会理事,江夏区摄影家协会会员。

朗诵:周英霞,高级教师,宁夏回族自治区“教书育人”楷模,省级骨干教师,石嘴山市首届“最美教师”。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协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武汉经开区朗协理事;深圳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彭敦运【工笔江夏】系列作品
(请点击标题阅读)
1 《心上的金口》
2 《华丽转身的纸坊》
3 《坊城夜话——关于纸坊的传说》
4 《似梦非梦法泗州》
5 《有笔难绘保福祠》
6 《江城茶仓》
7 《织女临津也相妒》
8 《草色烟光情深处》
9 《圣水黄家湖》
10《报春梅》
11《白云阿的传说》
12《焚香谭古城》
13《雨过天青照大湖》
14《等鲤》
15《传奇嵌在湖中央》
16《惟楚有才》
17《首县首树》
18《邟侯大伽》
19《乡思如海》
20《奶奶给讲梁子湖》
21《梁子湖味》
22《白马头》
23《鼙鼓声中湖州矮》
24《九月桂花红》
25《五里墩》
26《古山铁锦》
27《沉钩夜泊山》
28《丁家咀》
29《干鱼庙》
30《志在鼎甲》
31《涉湖边上的洋码头》
32《打狗湖》
33《橘说江夏》
34《神堂海》
35《八分落霞》
36《枯竹海》
37《女台山》
38《黄公兰》
39《江城第一店》
40《扎营咀》
41《金水闸》
42《关门堤》
43《英雄村》
44《五枫桥》
45《种个墨斗再探花》
46《𡘧门口》
47《鲤鱼撩花》
48《拾遗元丰》
49《叶家海》
50《翟家边》
51《上马厂》
52《后屋》
53《湖咀曾庙供张宪》
54《廖桥》
55《鲛之泪》
56《青埠湾》
57《陈博士》
58《夏祠》
59《青龙河》
60《笔架山》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